Kaming Says 家明絮語 V2.0
2013/10/27
《奪魄驚魂》的雪櫃
這幕很著名,最後加里格蘭化險為夷,有兩架汽車剛巧駛到。這兩部車及車主本微不足道,但希翁似乎想得周到。
車主下車幫忙,前面的是農夫,後面的是中產階級。
好心著雷劈。加里格蘭乘他們不為意,偷偷把其中一部車開走。上圖所見農夫的位置較當眼,他就是苦主了。
但要到格蘭把車開走一刻,我們才看到車後的雪櫃。好奇一問,如此微不足道一輛車,為甚麼安一個雪櫃在上面?
溶接下一場,回到城市,警方找到了失車,格蘭已逃之夭夭。於是,雪櫃的功能明確,它幫忙敘事,令觀眾一下子辨別出失車。不同車子當然有不同顏色及款式,但雪櫃才是最快最準的訊息。
然後再問,為甚麼農夫載著一台陳舊(二手還是染滿路上沙塵)的雪櫃?若知道戰後美國現代化歷史,雪櫃、冰鮮食物開始大行其道,改變了食物生產、消費方式,影響了農業,或許更明白希翁在這裡放一台雪櫃的意義。
《奪魄驚魂》本來就是一部關於城鄉矛盾的電影。紐約廣告人Roger Thornhill自信心爆棚,日理萬機,但背裡全沒commitment(離婚、工作是騙人的廣告行檔),也是個長不大的「裙腳仔」。故事進程不斷剝除他的文明保護,他不斷向西跑,在毫無遮掩的原野被飛機追殺,在總統山化解危機。終於,都市男、「裙腳仔」成為真男人、特務英雄(由Thornhill變成George Kaplan的身份),強勢的媽媽不見了,他可以順利「入洞」。
城市、鄉間的對比是《奪魄驚魂》的母題。希翁似乎還想探討美國文明(「西部」的一詞多義)。這次看特別留意前半段到處是美國國旗,還有最後的總統山。希翁對現況有慨歎,片初的紐約市,過度繁囂、行人如鯽;都市人爭分奪秒,自以為是(Thornhill的名字縮寫是「ROT」腐爛)。這種城市生活及價值,在電影以雪櫃為象徵,正在慢慢改變農民的生活習尚。
(《奪魄驚魂》1959年在香港同步放映的廣告。圖片來源)
2013/10/10
I don't ogle girls
然後再比較這部新片。
難怪說Linklater受盧馬影響了。
說起來Before系列真有新浪潮味道,橫跨幾十年像杜魯福的Antonie Doniel,行街街喋喋不休像盧馬。
日前讀S&S才知,Linklater新片《Boyhood》也拍了十多年,由2002年開始,主角由6歲拍到18歲!演男孩父母的是Ethan Hawke及Patricia Arquette。似乎Linklater對「生命vs電影」比任何人都要執迷。
2011/11/09
測試下先
好耐冇update,才發覺本來用開的mac blog editor已不合用了。好像是不兼容10.7。怎麼辦呢?我還是真金白銀付錢下載的。
在網找了一下,發現firefox有add-on可寫blog,於是下載來試一下。
支援中文嗎?可順利上載照片嗎?若是,下面是「莫那魯道」銅像,去年暑假在「霧社事件」紀念公園拍攝。當時對事件所知無幾,今算略知一二。
姑且看看我寫blog的興趣會不會回來吧……
2011/04/22
Ming's Choice May 2011
(BC裝修前的最後一次,後會有期!)
明明是好戲
2011年5月
Date: 1-May-2011 (Sunday)
Time: 2-5pm
Venue: Broadway Cinematheque, Yaumatei
《大國民》(Citizen Kane)
dir: 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
1941 USA black & white
English with English subtitles
今年五一勞動節,將是《大國民》的七十周年紀念。1941年5月1日,《大國民》在紐約首映。影片拍成前後皆風雨:威爾斯從沒拍過電影,年僅24歲以「金童子」姿態空降荷李活,簽約RKO,賦與完全控制權,恨死不少同業。他完成處女作《大國民》,因涉嫌影射報業大亨Hearst,影片被院商冷待,還差點被銷毀。翌年的奧斯卡,《大國民》只獲最佳劇本,其餘八項提名落空。
還是十多年後,《大國民》的聲威漸漸確立。從故事架構,到攝影、聲音、音樂及演出,《大》均被談論及讚賞過無數遍,不少人覺得,這根本是個完美的片子。英國《視與聽》雜誌每十年選一次電影經典,《大國民》由1962年開始掄元,其後在72、82、92、02都成為票選的世界第一。下一次選舉將是2012年,《大》會蟬聯嗎?不妨拭目以待。
下圖:2002年9月《視與聽》雜誌的封面與封底。
這次好趁《大國民》七十年的機會,看電影、讀典籍,回答以下問題,溫故知新:1)影片的重要性在那?為什麼這麼多人受它啟發,踏上電影之路?2)電影掀起過那些紛爭?除了當年被Hearst的關係網絡排擠;還有七十年代影評人Pauline Kael與導演Peter Bogdanovich的筆戰,他們爭辯的是,到底誰才是《大國民》的原創者?3)《大》面世七十年來,世上真沒有別的電影?《大國民》是名副其實的最偉大經典,還是「造神」的結果?
下圖:Pauline Kael著名的《Raising Kane》。
不一定都找到答案,而且時間太少……。也沒關係,是次放映只作起步,待下半年BC裝修完成,希望可在「新BC」搞個「《大國民》課程」,暫定六至八節,期望與參與的朋友,網羅古今材料,東拉西扯,一起向這部傳奇的電影學習。
2011/03/05
Ming's Choice Apr 2011
2011年4月
Time : 2-5pm
Venue : Broadway Cinematheque
《巴黎最後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
dir: Bernardo Bertolucci(貝納多.貝托魯奇)
France/Italy 1972 129mins
English and French with English subtitles
真不幸,繼12月底高峰秀子離去,法國女演員Maria Schneider在2月初也因癌病辭世,享年只有58歲。
所有人談及Schneider,一定提到《巴黎最後探戈》。她與《巴黎》、《巴黎》與她完全掛勾。只一部電影,她已在影迷心上烙印。
無他,當時Schneider 20歲,芳華正茂,在《巴黎最後探戈》有大膽演出,自是一鳴驚人。《巴黎》寫男女角在巴黎一所房子相遇,好幾次在那裡發生性關係。但兩人形同陌路,不獨隱姓埋名,也不交換任何身世資料。《巴黎最後探戈》永遠有說不完的話題:馬龍白蘭度那著名的「牛油」場面、Schneider投訴被剝削;影片在世界各地也多次被查禁,受衛道之士攻訐。
但也有很正面的評價,Pauline Kael說它是「歷來最有力量的情色電影」。貝托魯奇、馬龍白蘭度當時俱如日方中,前者拍完經典《同流者》不久,後者剛完成《教父》,白蘭度還對奧斯卡獎座嗤之以鼻。《巴黎最後探戈》在Vittorio Storaro(貝托魯奇的長期拍擋)掌鏡下,日光透進室內造成強烈的光影對比,黃色調子也拍得非常優美。
同樣都屬於貝托魯奇,再看看《巴黎最後探戈》,就明白為甚麼要把《戲夢巴黎》忘掉了。
2011/02/06
Ming's Choice Feb 2011
明明是好戲
2011年2月
Date: 20-Feb-2011 (Sunday)
Time: 2-5 pm
Venue: Broadway Cinematheque, Yaumatei
《放浪記》(Hourou-ki)
Dir: Mikio Naruse(成瀨巳喜男)
1962 Japan B&W 124mins
Japanese with English subtitles
2011年首先聽到的壞消息,是高峰秀子於去年年底因肺癌離世,1924至2010,享年86。
沒見過高峰秀子老太婆的模樣,提起她,還是想起經典的日本電影中,她率直可愛、風姿綽約、形象多變,在幾個大導演手上,展現不同的女性面貌。早陣子電影資料館剛重映了她的《二十四隻眼睛》(1954),她演新潮老師,在軍國主義冒起的年代,出場時穿著西服、腳踏自行車,令小島居民側目。那是木下惠介的影片,寫大時代下的師生關係,後段時光荏苒,桃花依舊,把人感動得死去活來。
高峰秀子演戲的年代,正值日本電影戰後的高峰期,除了木下惠下,她也跟成瀨巳喜男合作不少。這次選映的《放浪記》就是他們的經典之一。影片根據名作家林芙美子的自傳小說改編,小說曾三度搬上銀幕,以成瀨此版本最著名。高峰秀子演的正是林芙美子本人,林芙美子高中畢業後就到社會打工,同時開始對文學及詩歌產生興趣,陸續在雜誌上發表。1930年她發表了長篇小說《放浪記》,記在社會掙扎、創作的苦困十年。
本事:林芙美子本與母親(田中絹代)相依為命,但她決定過獨立生活,於是到工廠當女工賺取生活費,從而認識了劇團的伊籐。伊籐知道她的寫詩才華,甚為欣賞,說要為她出詩集……林芙美子的創作路,也是她的感情路。
影片結構有條不紊,闊銀幕的黑白攝影,細節非常豐富。透過林芙美子的內心獨白,刻畫出她不亢不卑、有時卻帶點自憐以至自戀的性情。相隔差不多十年,《放浪記》的高峰秀子,比起《二十四隻眼睛》及《浮雲》中的她更成熟、更耐看了。無論是成瀨及高峰本人,《放浪記》都是不可多得的。
謹以此紀念日本一代映畫女優高峰秀子,她可是我們當年追看日本經典電影的最大原動力!
2010/12/31
Ming's Choice Jan 2011
明明是好戲
2011年1月
Date: 16-Jan-2011 (Sunday)
Time: 2-5pm
Venue: Broadway Cinematheque, Yaumatei
《2020》(Blade Runner)(2007年終極高清版)
dir: 烈尼史葛(Ridley Scott)
1982 117mins USA/HK
Eng with Eng subtitles
這陣子才想起,「明明是好戲」這個小圈子放映已過了六個年頭。
在2005年1月開始,至2010年12月,每月一次,每次放映不同電影,放映後與來者討論,也印發資料或延伸閱讀文章。不管來的人多不多,每次都是逼自己仔細閱讀一部電影的好機會。
當初原意,出於今天電影數目太多,但靜心細閱的機會太少,很多人像我一樣,開始慣了藏/買而不看、沒暇看。電影沒被看、沒被討論,再好、再經典的作品都枉然。這每月一次活動,算是對自己購物及消費慾太旺盛的一點阿Q式心理補償。
2011年,只要我無穿無爛,這活動還會繼續。1月有點自我慶祝feel,選一部與年份有關的經典片,算活動踏入第七年的紀念。為甚麼選烈尼史葛的cult sci-fi classic《2020》?1)有朋友建議留待2020年的「明明是好戲」放映,我說等不及,九年太久,不如爭朝夕;2)《2020》的高清碟出版是年前盛事,影碟同時把八十年代公映版,九十年代導演版及2007年終極版盡冶一爐,這次放映終極版,也將談談各版本比較。3)對烈尼史葛、夏里遜福、Rutger Hauer、Sean Young、Vangelis等人而言,這是此生無悔的傑作。
本事:夏里遜福演的銀翼殺手奉命要終結「再造人」的生命,姿態有些老油條的他,竟經歷了一次與別不同的生命體驗。
關於《2020》有說不完的話題:到底它精彩在那裡,影迷何以樂此不疲的一看再看?為何同年的其他科幻片如《Tron》沒這能耐?它跟Philip K. Dick的小說有甚麼差別?跟Dick其他小說改編的電影又有何異同?影片跟我們邵爵士有何關係?從某角度這原來是一部香港電影?《2020》在普及文化及電影中有甚麼重要角色及影響?……這些問題,記得的話,都會在當天探討。
trailer:
2010/12/08
Ming's Choice Dec 2010
明明是好戲
2010年12月
《傾城傾國慾海花》(Lola Montès)(HD版)
Date: 19-Dec-2010 (Sunday)
Time: 2-5pm
Venue: Broadway Cinematheque, Yaumatei
Dir: Max Ophüls
1955/France/114mins/French with English subtitles
《傾城傾國慾海花》幾年前數碼修復,一部五十年代的彩色電影以艷麗姿態再次展現觀眾眼前,聲勢本來不比《紅菱艷》少,在好些地方更是首輪re-release。奈何香港的影院及影展一直沒選上,今天只好依賴高清來聊以自慰。
《傾國》是大導演Max Ophüls的遺作。Ophüls德國出生,先後在德、美及法國等地拍片。他晚期在法國的幾部影片,華麗奪目,長鏡頭令人嘆為觀止;寫古裝豪門的情事、人性的偽善與醜惡也極盡挖苦。《傾國》是Ophüls難得一見的彩色影片,顏色、構圖、影機運動、服裝、音樂及佈景都有看點,當年在商業上慘敗,幾十年歲月洗滌,已成為Ophüls有口皆碑的名片。
多少年來,《傾國》一直是Ophüls片目上的rare title,即使多年前曾出版DVD,也因為品質不好,令色彩的絢麗效果大打折扣。直至2006年,影片監製的女兒,得法國電影資料館等機構協助,開始了對影片正式的數碼修復工作。拜今天高清技術之賜,使影片無論色彩飽和及解像都更接近當年Ophüls的意圖了。
《傾國》的故事也很好玩的。著名情婦Lola色衰愛弛後流落馬戲團表演,節目是由她倒敘陳年往事。回憶一幕幕湧上心頭,成全了觀眾對上流社會的窺看意慾,也貫徹了Ophüls對人性的審視。
trailer:
2010/11/14
Ming's Choice Nov 2010
明明是好戲
2010年11月
《雌雄大盜》(Bonnie and Clyde)(高清版)
Date: 21-Nov-2010 (Sunday)
Time: 2-5pm
Venue: Broadway Cinematheque, Yaumatei
Dir: Arthur Penn (阿瑟潘)
1967 USA Colour English with English subtitles
BC的圖書角添置了新器材,本月的放映邁向高清化。高清頭炮是阿瑟潘的名作《雌雄大盜》。不只為趕潮流吧,看電影都說要看菲林,高清影碟在色彩及質感還原上比DVD更好,像《雌》就更貼近菲林的味道了。
阿瑟潘今年9月離世,享年88。他一生拍片不多,最聞名要算《雌雄大盜》。《雌》被認定是六十年代「新荷李活」的奠基之作。它玩世不恭,也十分暴力,既回應六十年代反文化的洪流,也受法國新浪潮的影響。阿瑟潘當時45歲,他從五十年代傳統荷李活走過來,在六十年代為電影歷史、類型片寫下新一頁。
《雌雄大盜》的Bonnie與Clyde真有其人,是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的頭號通輯犯,年前米高曼《大犯罪家》拍的是同期另一惡名昭彰的人物。《雌》的tagline是「They're Young. They're in Love....and They Kill People」。經濟低迷,叛逆青年要突破社會秩序,性慾與犯罪成了宣洩口。Bonnie(菲丹娜蕙飾演)本是鄰家女孩,遇上華倫比堤演的Clyde,被他的輕狂深深吸引,兩人一拍即合。Bonnie慵倦的身子、媚惑的眼神,加上一頭凌亂金髮,極盡挑逗能事;《雌雄大盜》一開始描寫這對「姣婆與脂粉客」,充滿性慾的爆發力,已經十分經典。
性與暴力到底何改寫了荷李活的歷史?這次也將順道談談。
trailer:
2010/10/04
Ming's Choice Oct 2010
明明是好戲 2010年10月
Date: 31-Oct-2010 (Sunday)
Time: 2-5pm
Venue: Broadway Cinematheque
In Memory of TONY CURTIS (1925-2010):
《成功滋味》(Sweet Smell of Success)
dir: Alexander Mackendrick
1957 USA 96 mins Black & White English with English subtitles
東尼寇蒂斯(Tony Curtis),荷李活一代型男,剛在9月底病逝,享年85歲。
都說不許人間見白頭,提起寇蒂斯,腦裡還是他幾十年前電影中風騷英偉的模樣。寇蒂斯很帥,五官標緻,烏黑油亮的頭髮,濃眉加一雙深邃的眼睛,可以很憂鬱;但笑起來時皓齒明眸,感覺又非常陽光。
《成功滋味》是寇蒂斯名作之一,在片中他跟畢蘭加士打大鬥演技,兩人在當時都如日方中。JJ(畢蘭加士打)是紐約享負盛名的專欄作家,六千萬讀者的驚人數字,教他呼風喚雨、盛氣凌人;Sidney(東尼寇蒂斯)是他的傳媒經紀,為他四處奔走,對他唯命是從。JJ不滿胞妹搭上了年青的爵士結他手,著Sidney設計中傷結他手,破壞姻緣。在JJ眼中,沒有用錢及關係解決不了的事情,當然包括感情事。他的妹妹會乖乖回到他身邊嗎?
《成功滋味》當年出來,東尼寇蒂斯的演技另人耳目一新。他的角色為了爬上社會階梯而跟專欄作家朋比為奸(奧利華史東的《華爾街》正深受本片影響),在大街小巷及夜店穿梭,渾身解數。影片透過爵士樂,精彩的黑白攝影(出自黃宗霑之手),捕捉了五十年代紙醉金迷的紐約風貌。繁華都市、名利場背後的人性醜態,到了今天仍很有參考價值。《時代》雜誌曾把《成功滋味》選為有史以來百部最佳電影之一,大抵也是看中這一點。
Trai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