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9

測試下先

好耐冇update,才發覺本來用開的mac blog editor已不合用了。好像是不兼容10.7。怎麼辦呢?我還是真金白銀付錢下載的。

在網找了一下,發現firefox有add-on可寫blog,於是下載來試一下。

支援中文嗎?可順利上載照片嗎?若是,下面是「莫那魯道」銅像,去年暑假在「霧社事件」紀念公園拍攝。當時對事件所知無幾,今算略知一二。

姑且看看我寫blog的興趣會不會回來吧……

2011/04/22

Ming's Choice May 2011

(BC裝修前的最後一次,後會有期!)

明明是好戲
2011年5月





Date: 1-May-2011 (Sunday)
Time: 2-5pm
Venue: Broadway Cinematheque, Yaumatei

《大國民》(Citizen Kane)

dir: 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

1941 USA black & white
English with English subtitles


今年五一勞動節,將是《大國民》的七十周年紀念。1941年5月1日,《大國民》在紐約首映。影片拍成前後皆風雨:威爾斯從沒拍過電影,年僅24歲以「金童子」姿態空降荷李活,簽約RKO,賦與完全控制權,恨死不少同業。他完成處女作《大國民》,因涉嫌影射報業大亨Hearst,影片被院商冷待,還差點被銷毀。翌年的奧斯卡,《大國民》只獲最佳劇本,其餘八項提名落空。

還是十多年後,《大國民》的聲威漸漸確立。從故事架構,到攝影、聲音、音樂及演出,《大》均被談論及讚賞過無數遍,不少人覺得,這根本是個完美的片子。英國《視與聽》雜誌每十年選一次電影經典,《大國民》由1962年開始掄元,其後在72、82、92、02都成為票選的世界第一。下一次選舉將是2012年,《大》會蟬聯嗎?不妨拭目以待。

下圖:2002年9月《視與聽》雜誌的封面與封底。

這次好趁《大國民》七十年的機會,看電影、讀典籍,回答以下問題,溫故知新:1)影片的重要性在那?為什麼這麼多人受它啟發,踏上電影之路?2)電影掀起過那些紛爭?除了當年被Hearst的關係網絡排擠;還有七十年代影評人Pauline Kael與導演Peter Bogdanovich的筆戰,他們爭辯的是,到底誰才是《大國民》的原創者?3)《大》面世七十年來,世上真沒有別的電影?《大國民》是名副其實的最偉大經典,還是「造神」的結果?

下圖:Pauline Kael著名的《Raising Kane》。

不一定都找到答案,而且時間太少……。也沒關係,是次放映只作起步,待下半年BC裝修完成,希望可在「新BC」搞個「《大國民》課程」,暫定六至八節,期望與參與的朋友,網羅古今材料,東拉西扯,一起向這部傳奇的電影學習。

2011/03/05

Ming's Choice Apr 2011

(按:3月20日的活動換了放映紀錄片《上訪》及與導演趙亮見面,這裡沒及時更新,向當天百走一趟的朋友致歉。《巴黎最後探戈》將改在4月24日星期天同樣時間舉行。)

明明是好戲
2011年4月


Date : 24-Apr-2011 (Sunday)
Time : 2-5pm
Venue : Broadway Cinematheque

《巴黎最後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

dir: Bernardo Bertolucci(貝納多.貝托魯奇)

France/Italy 1972 129mins
English and French with English subtitles

真不幸,繼12月底高峰秀子離去,法國女演員Maria Schneider在2月初也因癌病辭世,享年只有58歲。

所有人談及Schneider,一定提到《巴黎最後探戈》。她與《巴黎》、《巴黎》與她完全掛勾。只一部電影,她已在影迷心上烙印。

無他,當時Schneider 20歲,芳華正茂,在《巴黎最後探戈》有大膽演出,自是一鳴驚人。《巴黎》寫男女角在巴黎一所房子相遇,好幾次在那裡發生性關係。但兩人形同陌路,不獨隱姓埋名,也不交換任何身世資料。《巴黎最後探戈》永遠有說不完的話題:馬龍白蘭度那著名的「牛油」場面、Schneider投訴被剝削;影片在世界各地也多次被查禁,受衛道之士攻訐。

但也有很正面的評價,Pauline Kael說它是「歷來最有力量的情色電影」。貝托魯奇、馬龍白蘭度當時俱如日方中,前者拍完經典《同流者》不久,後者剛完成《教父》,白蘭度還對奧斯卡獎座嗤之以鼻。《巴黎最後探戈》在Vittorio Storaro(貝托魯奇的長期拍擋)掌鏡下,日光透進室內造成強烈的光影對比,黃色調子也拍得非常優美。

同樣都屬於貝托魯奇,再看看《巴黎最後探戈》,就明白為甚麼要把《戲夢巴黎》忘掉了。

2011/02/06

Ming's Choice Feb 2011

明明是好戲

2011年2月

Hourou ki

Date: 20-Feb-2011 (Sunday)

Time: 2-5 pm

Venue: Broadway Cinematheque, Yaumatei


《放浪記》(Hourou-ki)

Dir: Mikio Naruse(成瀨巳喜男)

1962 Japan B&W 124mins

Japanese with English subtitles

2011年首先聽到的壞消息,是高峰秀子於去年年底因肺癌離世,1924至2010,享年86。

沒見過高峰秀子老太婆的模樣,提起她,還是想起經典的日本電影中,她率直可愛、風姿綽約、形象多變,在幾個大導演手上,展現不同的女性面貌。早陣子電影資料館剛重映了她的《二十四隻眼睛》(1954),她演新潮老師,在軍國主義冒起的年代,出場時穿著西服、腳踏自行車,令小島居民側目。那是木下惠介的影片,寫大時代下的師生關係,後段時光荏苒,桃花依舊,把人感動得死去活來。

高峰秀子演戲的年代,正值日本電影戰後的高峰期,除了木下惠下,她也跟成瀨巳喜男合作不少。這次選映的《放浪記》就是他們的經典之一。影片根據名作家林芙美子的自傳小說改編,小說曾三度搬上銀幕,以成瀨此版本最著名。高峰秀子演的正是林芙美子本人,林芙美子高中畢業後就到社會打工,同時開始對文學及詩歌產生興趣,陸續在雜誌上發表。1930年她發表了長篇小說《放浪記》,記在社會掙扎、創作的苦困十年。

本事:林芙美子本與母親(田中絹代)相依為命,但她決定過獨立生活,於是到工廠當女工賺取生活費,從而認識了劇團的伊籐。伊籐知道她的寫詩才華,甚為欣賞,說要為她出詩集……林芙美子的創作路,也是她的感情路。

影片結構有條不紊,闊銀幕的黑白攝影,細節非常豐富。透過林芙美子的內心獨白,刻畫出她不亢不卑、有時卻帶點自憐以至自戀的性情。相隔差不多十年,《放浪記》的高峰秀子,比起《二十四隻眼睛》及《浮雲》中的她更成熟、更耐看了。無論是成瀨及高峰本人,《放浪記》都是不可多得的。

謹以此紀念日本一代映畫女優高峰秀子,她可是我們當年追看日本經典電影的最大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