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30

愛死台北

多得偉哥提醒,在台北看了長毛象及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的展覽。
長毛象及米勒好像兩件沒關的事,門票一起買卻有優惠。兩個展覽都很多人,長毛象固然是為了好奇,誠偉哥所言,三堆雪了幾萬年的腐肉;幾萬年……我們何等微塵。米勒則是朝聖,既在台北非擠進去不可。是的,《The Gleaners》及《The Angelus》兩名作照片看得多,得見真作無比興奮。也一再證明,印製再好的照片及畫冊亦不能呈現原畫的味道。而且,看畫冊一下子掀過去;看真跡,在展覽館的燈光及氛圍下,會好好的細味。台北官辦的展覽還好,最不好的是出、入口的「buffer」位置不夠,展覽完畢就是喧嘩的紀念品賣買活動,「長毛象公仔這邊」、「米勒T恤那邊」,搞壞氣氛。
終於看見「有河BOOK」了。是由於暑假吧,周日的淡水也人多吵鬧,「有河BOOK」正好讓人動極思靜。有河BOOK的選書很精彩,中港台的好書都有,也有少量冷門電影的DVD。書店環境非常雅緻,很佩服686及隱匿他們。隱匿在店面的illustrations、書店的蔚藍主色俱有風味。從前到淡水我最喜歡到憩靜的茶室(其中一家叫「潮問」的已倒閉了),現在的「有河BOOK」,成為另一個到台必去淡水的理由。

兩年半沒來台灣了,這次感覺比以前更好。捷運對輪椅用者極user-friendly(港鐵完全沒得比),乘客的質素也普遍高。我的八歲女兒好動,一個人本來好端端的,但差不多每次坐捷運都遇上讓座的好心人。我也經常懷疑,台北的青少年族群有沒有「臭飛」這個品類?他們在那裡活動?男生看上去比較純。至於台灣女孩更不用說了。只要在夜市聽到叫賣小姑娘那普通一句台腔國語,不翹舌、嗲聲氣及標誌性的句尾音,我便神迷。我對「港女」沒研究,不知是不是真的存在,但台北女孩,身裁勻稱,胸部不像香港一般所見的扁平,好看多了。
因為扶老携幼,這次無暇逛誠品,凌晨也沒有出動(信我,跟兩女兒同行超累)。也知道敦南誠品裝修在即,正搞攝影比賽,但跑不動只好放棄。某天晚上倒看了場11:30的電影,是Wajda去年的新片《Katyn》,關於一場1940年的大屠殺,是題材冷門的戰爭片。好像已放映一段日子,我看的場次只有兩三人,比幾年前在台北看《不見》、《不散》好一些(碰巧也是長春路那三兩家戲院)。不只《Katyn》,Greenaway的《林布蘭夜巡》也公映了。說實話,香港影院的首輪選擇,大部份時候比台北少。《林布蘭夜巡》喎,你期待在朗豪坊UA還是在BC看到?我們的戲院水平第一,軟件的質素遠遠追不到。
衷心感謝太陽餅及打雜妹請客,天廚的東西很美味,跟她們聊天也是樂事。這次也第一次上貓空,在山上面對台北夜景泡茶(上圖),銷魂啊。

這次買碟也不多(VHS流行年代,我幾十支幾十支的捧回家)。聽蔡明亮在BLOG上對網友的忠告,以台幣588元買了一只《黑眼圈》正版DVD。過兩天若有時間看,再說說影片如何。

2008/08/20

電影菲林天國近了?

讀9月號的《Wired》,有篇題為「A Star is Born」的文章,關於一台電影業界期待已久的數碼攝影機:The Red One。
這是網上版:Analog Film Meets Its Match in Red Digital Cinema's Ultrahigh-Res Camera
讓我最好奇的,是這台The Red One發明的經過,為甚麼一家籍籍無名公司會跑出?老闆叫 Jim Jannard(上圖),文章把他寫成像Steve Jobs一樣的魅力領袖。他說:「What separates us from other camera companies is that the vision guy is the decisionmaker」。一個人開始的團隊、一家成立在2005年的公司,透過幾台prototype,一邊研發一邊銷售,可跟日本及歐美的專業攝影大牌(Panavision、Arriflex、Sony)爭一日之長短?

電影拍攝,數碼完全取代菲林是早日的事,問題是今天高清攝影不敵菲林。文章說,The Red One一方面比現時2K的HD攝影好,是4K解像度,跟菲林很接近;另方面The Red One也針對數碼攝影在景深、顏色飽和度先天比不上菲林的問題。Jim Jannard把prototype的攝影機送到紐西蘭,給Peter Jackson拍成戰爭短片《Crossing the Line》。很多人看過《Crossing the Line》後對The Red One充滿信心,Steven Soderbergh更說這是他入行以來夢寐以求的機器。Soderbergh向Jim借了兩台,以這套技術完成了在康城首映的「哲古華拉」史詩片《The Argentine》及《Guerrilla》。IMDB資料顯示,Peter Jackson及Steven Soderbergh來年新片將繼續採用The Red One,證明這台機器經得起考驗。
更不可思議的是價錢。The Red One售價只是17,500美元,比同類專業用HD攝影機平了九成。如果用菲林拍片,Panavision機器月租25,000美元(對,是租);但1萬七千多美元,你便可以把The Red One買下來。

早幾天看了《Get Smart》,有些畫面的數碼味很濃,回來一查始知部份鏡頭用了HD拍攝。現在HD跟菲林的差別仍易辨認(即是說HD不夠好);The Red One的效果真正怎樣,有沒有文章說那樣神奇,會不會加快菲林的滅亡,我們拭目以待。

〔連結〕
RED Camera官網

〔Video〕The Red One介紹

2008/08/18

京奧的醜態人生

京奧真是見盡人生百態、媒體醜態,民族自大及金牌的瘋叫聲教人窒息。電視台為整股瘋潮推波助瀾,仿佛只有中國代表隊在比賽,中國運動員才是人。昨天劉翔退出比賽的事件,整天被媒體剝削,媒體露出怪可憐的咀臉,肉麻作狀得教人頭皮發麻。

其中,以亞視的六點鐘新聞最蔚為奇觀,用了廿分鐘去講劉翔事件。廉價的感情投射、低劣的抒情語句:「拐下拐下,熟悉的黃色戰鞋,包裹的是同樣如影隨形,揮之不去的腳傷舊患」、「或者好多人都作了劉翔輸的心理準備,但係劉翔以依個方式離開比賽賽道,身影在無人的休息室通道消失,好多人都冇諗過」。張志豪傻仔好了,大好一個樣貌娟好的李彤,竟也說鳥巢在比賽完結清場後,「空凳上留下了無限的遺憾和可惜」,「民眾表現相當冷靜,……顯示整個社會的成熟程度,已經去到一個新的層次」。痴X線!

亞視6點新聞 8月18日 Part 1

亞視6點新聞 8月18日 Part 2


做這些白痴媒體真是容易,神又係佢鬼又係佢,永立於不敗之地。誰把體育明星捧上天?誰把金牌放到最大,說「衝擊」金牌?(衝你老味咩)誰只把焦點對準中國?然後當劉翔這些事發生後,又去搶道德高地,說社會在四年來給劉翔太大壓力,一下子又露出死老豆的臉孔,希望他快回復捲土重來,支持他乜乜物物。我們好好記著,看2012年這幫媒體還會不會把他說到天上有地下無?

又是老友葛提醒,想到劉翔在鳥巢現身,向鏡頭demo一次受傷的過程(由還可以到完全不行),極可能是一場給Nike交代的show(說實話我覺得劉痛苦表情、教練含淚說劉玩命,兩人的「戲」都麻麻)。不是說他沒有受傷,而是要把受傷退出的過程在觀眾前濃縮地重演一次,總比在幕後宣佈因傷患退出好。關鍵是,Nike給了這麼多錢,為你拍了專門廣告,度身訂造科技戰衣,如果說不來就不來,未免太過。所以劉翔的受傷demo,我們清楚看到他整副裝束,長的短的,紅黃鮮艷配襯。Nike的出鏡回報,雖遠低於預期,也不至化為烏有。
今時今日做運動員真艱難,比賽苦練本是份內事,現在卻漸多不同顧慮。好像明星,紅不起的PK,紅得起面對狗仔媒體及贊助商的淫威也是PK。面對祖國要富強要超英趕美,在奧運場上背著沉重的國家英雄擔子。一刻是英雄,一刻卻被罵個狗血淋頭。

京奧的消息,主流媒體太乏味,網上卻有不少好文章。下面是我這幾天讀到,覺得很有啟發的。
〔連結〕
1)誰擦亮了「奧運」這個爛招牌?- 葉蔭聰
2)李寧點燃奧運主火炬背後的商戰較量
3)Zhang Yimou's Gold Medal - Roger Ebert
4) 百年夢遺 - 哲學家沒翅膀
5)通識教材 - 香港仔公國

2008/08/15

Save the World with Your Fingers

據說是《Metal Gear Solid 4》的日本廣告。

好正!語帶雙關,諧仿得又抵死。

2008/08/13

《Hellboy 2》出來不是時候

《Hellboy 2》沒想像中精彩。也許論新鮮感,人物、場面第一集都看過。《Hellboy 2》的預告片緊湊,兩小時的電影版吸引力反而減弱。也可能是,這個暑假的超級英雄片太多,《Hellboy 2》這時候才來,自然給《Iron Man》及《The Dark Knight》比了下去。
影片首半部還是很精彩的,由拍賣行被襲擊,到Johann Kross這位新agent進場,再到遊走「怪物市場」(Troll Market)。「怪物市場」真是洋洋大觀,Guillermo del Toro電影的妖怪設定總是天馬行空、別無分店,像透了《Pan's Labyrinth》。
實在有些害怕,現在CGI出神入化,我們對奇觀特技鏡頭越來越冷感、沒反應。《Hellboy 2》某些場面本來很厲害:小妖怪空群出動蠶食人體迅間變骷髏,一粒小彈珠變成一棵破壞力強的祖樹怪,蘇格蘭小島上的石人站起來開洞口,「The Golden Army」千萬機械兵同時啟動,力量大又打不死……然而一面看一面浮起《魔戒》、《第五元素》甚或《Indiana Jones》的印象,不算新穎、也談不上驚喜,總覺得在甚麼地方見過。
Roger Ebert也有電影的聯想,他的《Hellboy 2》review提到,影片由Troll Market到音樂,都有《Star Wars》的影子。可以說是影迷向經典暗裡致敬,也可以說奇觀特技電影萬變不離其宗。我們容易聯想舊片,是不是代表電影總新不如舊?此外,有些東西特技取代不了,其一是出色的演員。《Hellboy 2》繼續用John Hurt演Hellboy的父親,在電影開始時客串一下,有沒有令你想起他在不久前《Indiana Jones 4》演裝傻教授?電影的特技越浮誇,好像越需要實力派的演員,令戲劇踏實一點。
《Hellboy 2》末段,「死亡天使」對Liz Sherman一翻話似為伏筆,只有熟悉漫畫橋段的人才看得明白?電影結尾的最後鏡頭是神來之筆,看出Guillermo del Toro在一部blockbuster中的不平凡處理。這些細節(另一段特別的是Hellboy與「魚佬」Doug Jones借酒消愁、唱情歌),是影片最堪細味的地方。

2008/08/08

《觸目驚心》不同版本?

電影版本學又有奇聞,繼早陣子疑尋回《大都會》足本後,希治閣的《觸目驚心》(Psycho)可能也有不同版。上次德國舊片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尋回失片,這次《觸目》則是美國片在德國電視台發現未曝光片段。
新的片段,包括Janet Leigh換衣服被窺視,Anthony Perkins染滿鮮血的雙手等。這英文網誌有報導,這德文網誌更有frame by frame的解釋
來源?有說是美國終剪版前流入德國的版本。但已有網友回應,Leigh換衣服的場面,也曾在《觸目》特別版DVD的製作紀錄片中見過。
倒有興趣看看Gus Van Sant的反應,他曾經跟鏡頭把《觸目驚心》remake,對新片段也許有不同體會。

2008/08/07

《內衣少女》哄哄騙騙的男女觀

《內衣少女》嘛,應該不是拍給我這些中漢的。除了Stephy及JJ,很多演員都叫不出名字。
不過有些演得實在好,像徐天祐。還有演空姐、住在Stephy樓下那位,回家在網上查,才知道叫湯怡(下圖),好像是「美女廚房」出來的(?)。看電影的時候,我還以為是《愛情萬歲》的唐素琪。「唐素琪」這個名字我固然叫不出,記得只是在《愛》叫Kelly,好像也是「美女廚房」出來?因為杯葛「無線」,那些人上位、那些人冒起,我一於少理。
不曉得,現在流行的美女好像一個款的?《內衣少女》的選角口味跟我跳了節。我沒有興趣等待Stephy穿內衣,覺得鄭中基性幻想Stephy背對鏡頭除bra扣的鏡頭太硬綁綁。如果電影的海報把幾個美少女穿內衣的肉體橫陳,便是影片最大賣點,說實話這包裝不會吸引我進場。
電影的大橋也令人討厭的,富人都是「奇尼」怪,窮小子最深情。電影開始不久,有兩句對白十分礙耳:「冇一個女人我上唔到。」,「冇邊個男人呃唔到。」男男女女只有哄哄騙騙,但《內衣少女》沒膽做「晚九朝五」,少女依舊純真、貞操依然可貴。最難堪的是,結局又要回到純潔真愛的老掉牙話題,一頭一尾非常突兀。鄭中基如果是少女殺手,把他暗戀Stephy、得知她失去處子身編排為戲劇衝突,怎樣也說不過去。徐天祐的純情輔警,會做飯又愛整齊,是個完美的可愛小白臉;然後另一面把有錢佬寫得有咁cheap得咁cheap(莊文強),便很老套及壞品味。影片開始時說Stephy是內衣調查員,往後的劇情發展卻全沒關係。港喜劇最大的問題還是劇本,把一切枝節及笑話拿走,便發現戲橋完全說不通,卻硬要拚湊成90分鐘的故事。

但《內衣少女》的小節夠胡鬧、瘋狂。比如Stephy喜歡的才子「刁傑」(也是回來查找才知,那是「農夫」的成員)。初看有些反智(除了有錢人,香港電影也愛拿閱讀及知識來開玩笑),但細看小節又蠻到位。刁傑的簽名會,出版社是「皇城圖書」,連徽號也像「皇冠」。刁才子埋怨自己寫專欄、寫書,做電台電視,最欠的就是時間,所以要盡快得到Stephy。Stephy說:「點解次次同我講完D野,第二日都係報紙見到既?」也是影片對專欄、多產作者的挖苦。

說到底,《內衣少女》繼續兩套邏輯:一是把「東壹」、網上討論區「裝裙底」的風氣發揚光大,少女是被看、被「上」的對象/想像。二,《內衣》的富人名人全面PK,窮人最可愛。港人拜金,電影故事偏要忸忸怩怩,尚富貴又搞民粹,變成裡外不是人。

(後記:幸得Kwong指正,這下才知一直搞錯天祐與又南。連莊文強及麥兆輝也混在一起,真失敗。順帶一提,《內衣少女》中的安志杰好掂,大大隻隻扮純情哈佛生,遇上舞小姐JJ獻真感情。條橋又係老套到冇人信果隻,但安志杰好很型,是另一重要賣點。「安志杰」我沒有記錯吧?)

2008/08/05

Ming's Choice Aug 2008

Ming's Choice 明明是好戲     2008年8月
日期:2008年8月17日星期日   下午2時至5時
《聖院鐘聲》(The Bells of St. Mary's)
Dir: Leo McCarey
USA      1945       126mins     black and white
English with English subtitles

Leo McCarey是較受忽略的美國導演,他拍電影多、開始得早,也有擲地有聲的佳作,《The Bells of St. Mary's》便是其一。尚雷諾亞曾說:「在荷里活,沒有導演比McCarey更明白『人』。」《The Bells》請來兩位大明星演出,冰歌羅士比(Bing Crosby)及英格烈褒曼(Ingrid Bergman),分演神父及修女。影片中,歌士比及褒曼的角色性格不同、處事風格也有差異,但都為了同一目標努力,設法保留他們的St. Mary's學校--面對土地發展的需要,St Mary's面臨被「殺校」的危機。賓歌士比繼續前作《Going My Way》宅心仁厚的神父角色,並不忘展露歌喉。英格烈褒曼在《北菲諜影》及《戰地鐘聲》後如日中天,在這裡飾演對教育工作孜孜不倦的艷尼。導演Leo McCarey的天主教徒身份,對二次大戰的苦難感受特深,戰後他拍成的《The Bells of St. Mary's》,對人性及人的尊嚴有獨到寫照。影片流露絲絲入扣的愛與關懷,看得人愜意又心暖。
放映後,舒琪將到場與我們分享。

嘉賓:舒琪(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院長)

2008/08/03

我們沒有Comic-Con

我冇得揀啫,有得揀你慌我會去動漫節咩。
這個星期以來,看國外網誌那些「Comic-Con 2008」的報導已垂涎三尺。同你鬥大,單是場地面績已經是動漫節的5倍。同你鬥hot,人家也越搞越大陣仗,成為荷里活推介猛片的重要場合(《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Watchmen》及《The Wolfman》都有presentation及問答session)。如果對荷里活沒興趣,Comic-Con也有很多形形色色的活動,座談會、面見創作人等等。
看看那份長篇的活動名單,一個叫「Masters of the Web」的座談,邀網絡媒體談談新媒體如何影響電影製作。「Indies in Comics」,顧名思義,是關於如何獨立出版漫畫。「The Making of Street Fighter IV」,「街霸」最新版的介紹,我們在動漫節只看到trailer。「LGBT Portrayals in Comics」,是關於同志、雙性戀及變性人在主流及獨立漫畫中的角色。我的天,為甚麼香港沒有這種水平的流行文化event?
Comic-Con在7月23至27日在聖地牙哥會展中心舉行,一星期前已落幕。這裡是詳細的活動時間表

David Bordwell的妻子Kristin Thompson也去Comic-Con了。她第一年參與此活動,應邀出席一個《魔戒》的研討會。Thompson去年出版了《The Frodo Franchise: The Lord of the Rings and Modern Hollywood》一書後,但凡「魔戒」及「哈比人」(2010)電影的消息都跟她有關係。Kristin Thompson第一篇關於Comic-Con的貼文已上載。主要是幾天下來的見聞流水帳,她的結語是這樣的:「Overall I enjoyed Comic-Con. I don’t think it will be one of those events I long to attend every year, but I would like to go back.」
不少報導說,這個Comic-Con越搞越熱鬧,一年比一年瘋狂。香港的動漫節,幾十萬人前呼後擁,有人為了寶劍、水晶排隊三天三夜;更多人帶備長短鏡頭進場捕閃show girls……。明年爭氣儲錢,放棄動漫節,飛美看Comic-Con。

Comic-Con的官網:www.comic-co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