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29

Batman's Body by Milk

我喜歡這款海報,用蝙幅俠一身盔甲的威武形象、銳利眼神、嚴肅的神情,叫人多喝牛奶。尤其要留心Batman性感咀唇上那一抹奶白,這是任何名人為Body by Milk當代言人的招牌。海報左上角的蝙幅徽號都是由奶汁淺成的。下方的的標語寫道:Others reload. Batman refuels.
換了是我,想到頭爆也想不到,牛奶健康及Batman竟可如斯co-brand!"Body by Milk"甚至為Batman建了一個專頁(按此),直接可播放The Dark Knight的預告片。

看過2005 MTV Movie Award的諧仿短片嗎?同樣拿Batman來開玩笑,主持人Jimmy Fallon趕到會場的順風車,是Batmobile。下面是Youtube的片段,Batmobile跟警車追逐。看到中間,Fallon收到一件別緻的紀念品;到了最後,Batman更會揭露身份。

這個Batman版Film Spoof,跟2002年 Jack Black 的Spiderman版,同樣笑爆。

2008/05/26

Ming's Choice June 2008 (Update)

date changed. please note.
June-29  Sunday   2-5pm    Broadway Cinematheque

《春風吹又生》
And Life Goes On... or Life, and Nothing More...
Dir: Abbas Kiarostami 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
Iran   1991    95mins    colour   Persian with Eng subtitles

1990年伊朗發生大地震,著名導演基阿魯斯達米在地震發生後,開車到災場尋找幾個小演員下落,這些小演員曾演出他1987年的《踏破鐵鞋無覓處》。基阿魯斯達米這舉動,不多不少構成了這部《春風吹又生》的內容。影片是關於災害的,但其從容及達觀令人喜出望外,對生命及生活的捕捉又教人非常感動。四川地震發生這段時間,新聞報導的焦點也漸漸從悲天憫人轉到災民如何重建家園,有報導說一位鬍鬚叔叔找尋及收留無家可歸的孩子,兒子在收容所流露天真的笑容教人心暖,我即時想到這部1991年的影片。《春風吹又生》的英文名字很好,And life goes on,對劫後餘生的人,生命仍在繼續。

2008/05/22

奪寶奇兵(Indiana Jones 4)小檢

《Indiana Jones 4》比起第三集相差19年,這次有不少懷舊元素。
第一個畫面仍拿派拉蒙(Paramount)的logo開玩笑,更特別的是用上舊款logo,呼應了前三集的樣式。Paramount這logo在1995年開始已不再採用,這次為了史匹堡及《奪寶奇兵》系列難得的重見天日,令人一下子以為回到八十年代。logo接著電影第一個鏡頭,是跟logo尖山形狀相同的山丘。然後一頭可愛土撥鼠冒出頭,觀眾知原來沙堆很小。一輛五十年代的美國汽車在公路上劃過,為電影奠定時代背景。
開場Indy與俄國佬打架,鏡頭瞥見了《奪》第一集的「約櫃」。另該集的直率女角Marion也回來了(演員Karen Allen已經56歲),65歲的Harrison Ford這回不再跟妙齡美女周旋,反而與舊愛打情罵俏,重拾家庭樂。想不到吧?對抗西方共同敵人(納粹及俄共)的考古學英雄終於遲暮,在最後一切化險為士夷後,他甘為副院長,在象牙塔落腳。

《奪》每部電影的結構,本來就故意接近,甚至飛機航行的「地圖指示動畫」也故技重拖。第一、三及四集一開始都先來場action,再把Indiana Jones放回學院,由動到靜。學院的世界二十多年來沒變樣,學生的打扮則從三十年代換成的五十年代典型的college boys及girls。學院中,Indiana的同僚兼戰友Dr. Marcus Brody死了,這次由Indiana在書桌上以惋惜的口吻交代。及後他跟院長走出教室,觀眾也清楚看到走廊掛著Marcus的肖像。飾演Marcus的演員Denholm Elliott在第三集拍成後幾年因愛滋病辭世。第四集開始不久KGB與Indiana Jones在大學校園追逐,撞斷頭的銅像也為紀念Marcus Brody而設(網上有人提出,銅像的頭顱滾到KGB特務的大腿上,或有同志隱喻﹣﹣演員Denholm Elliott是個雙性戀者)(下圖:Denholm Elliott)。
電影世界來到五十年代,貓王的《Jailhouse Rock》、核試、恐共氣氛、Marlon Brando的《The Wild One》造型被一一挪用。《奪寶奇兵》第四集,堪稱是史匹堡電影生涯一次炒雜錦/大拼盤,由考古冒險歷奇到外星異像、第三類接觸。也許史匹堡這個「英雄」也遲暮了,今回「懷舊復古」及「盤點清倉」的味道於是很濃。
最遺憾的是Indiana Jones的老父辛康納利沒有出場,只以對白簡單交代下場。Cate Blanchett好看早在預計之內,意外反而是Shia LaBeouf並不惹人討厭。電影最後一老一少的「帽子戲法」,任何人都明白言外之音,妙哉!

And Life Goes On...

很多人捐錢,不少人義演、義賣,把一天的全數收入撥捐賑災。我向幾個認識的重慶、成都朋友發了電郵,祝福他們一切安好。看19日星期一的電視新聞,幾乎所有電視台都對準香港及國內的不同角落,捕捉下午2時28分的三分鐘默哀。新聞少有的不加旁白,以dissolve把影像輯成片段呈觀眾眼前:看上去盡是深色衣服及肅穆的神情。很怕那些賑災節目過度的摧淚及煽情(有時是矯情),電視新聞這種蒙太奇手法,倒恰如其份。

據有線新聞報導,受總理慰問的女孩,連日來接受不同媒體訪問,甚至要出席電視台的賑災義演,一直沒法回家。領導人到過的地方、碰過的人都像行過神蹟的聖物,特別受眷顧及祝福。攀談了幾句便成媒體熱話,切磋過乒乓球技便有緣傳遞聖火。有沒有這麼一天,我們不再把領導人眉梢額角的憂戚變化、閒談的一言半語,奉為行事的最高指令、萬事的歸宗?

反而喜歡那國內傳來的「總理的鞋」電郵。總理在災場穿著New Balance運動鞋,給網友留意到,翻出了型號及出產年份資料,然後發出懷疑總理穿上「A貨」運動鞋的小道消息,並附以照片比較、說明。發電郵的人怕得失其他網民,在電郵主語加上「調侃一下,別總太沉重」幾個字,其實頗大煞風景(我轉發時時把這幾個字刪了)。大概很多人都怕網絡群情洶湧的語言暴力,知道近日關懷地震災情的風頭火勢,連偶發的幽默感都只得自我解嘲。

看著災情的報導,我想起了基阿魯斯達米的《春風吹又生》(And Life Goes on...)。1990年的伊朗大地震令五萬人送命,導演在災難發生後第三天開車找尋在他電影《家家家課》(Homework)演出過的小演員。這個點子讓他拍成了1991年的《春風吹又生》。沒有生靈塗炭、哀鴻遍野或呼天搶地的畫面,整部片子是男主角開車沿途看著伊朗人重拾家園,偶爾閒話家常,甚至有居民架起電視天線追看1990年的世界杯賽事。電影最後一個鏡頭看著車子在陡斜的山波上爬行,道出了災劫後生命力堅忍、生活如常的可貴。

2008/05/17

聽Phil Collins憶起猩猩

英國的D&AD廣告獎揭曉,以一頭猩猩為主角的廣告贏了電視電影廣告金獎。

一段很特別的影像,有網友說,看完沒有買產品的衝動,但作為短片,倒拍得很吸引。Youtube有人留言更絕,說在電視不斷看這廣告,以後每次聽見Phil Collins的《In the Air Tonight》都想起那頭猩猩,哈哈!不說猶可,說罷發覺我有同樣問題。



其他D&AD的得獎資料按此,獎座的造型原來是鉛筆。黑色是金獎,黃色是銀獎。衰鬼,連個獎座都別緻過人。

2008/05/14

奪寶奇兵的海報

《奪寶奇兵4》的保密工夫做得足,劇照少、資料少、據說優先看過的人也極少,包括康城影展主辦單位(將於18日在康城首映),及為數不多的美發行商老闆。
但香港已經分了級別:「IIA」;看IMDB影片在南韓、英美及愛爾蘭等都分了級。不知分級的放映如何保密?換了我是義工電檢員我會上網透露電影的細節。

但在網上,還是見到有spoiler的評論。有人慨歎這部新的Indiana Jones可討好成年觀眾,但對teenager吸引力卻不夠。也有人說這不是最好的Indiana Jones電影。(參見Hollywood ElsewhereAint't it Cool News,後者有spoiler)

說也是的,年青觀眾沒經過《奪寶奇兵》在電影院的洗禮,對上一齣《聖戰奇兵》(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已經是1989年的事情,接近二十年前了!《奪寶奇兵》對我們這些老餅觀眾是傳奇(我在影院看第二及三集,印象難忘),今年的第四集無論好壞都是朝聖。對年青觀眾,《Indiana Jones 4》跟《Iron Man》及《Speed Racer》沒兩樣,都是暑期大片,不會因懷舊而加分。Spielberg及Paramount當然知道這道理,所以cast了《變形金鋼》的Shia LaBeouf,但美國有人擔心,LaBeouf會像《星戰前傳》第一部曲中惹人討厭的Jar Jar Binks(見此),對影片百害而無一利。
《奪寶奇兵4》的海報同樣出自大師Drew Struzan之手,秉承《奪》片系列風格故技重施,他把角色肖像及電影元素並置、以acrylic及幼細的線條繪成,在今天看難免有點點old-fashioned的感覺。

當然藝術家Drew Struzan有其堅持與態度。前陣子那套Stephen King的恐怖片《霧地異煞》(The Mist),主角也是有原則的電影海報設計師。一場暴雨破壞了他正在繪製的作品,妻子問他可不可跟電影公司延長截稿日期,男主角一臉無奈,說電影公司不會等,因為不消一個下午他們已經弄出一個糟透的photoshop版。("They could whip up some bad Photoshop poster in an afternoon. They do it all the time, two big heads")
這句不經意、也不起眼的對白,也許表達了Struzan的心聲。《霧》片主角的studio,掛了一幅恐怖片經典《怪形》(The Thing,1982)的海報,正出自Struzan手筆。《霧》片的導演Frank Darabont以擅長拍Stephen King的小說馳名,同時他跟Drew Struzan的關係亦好,故《霧》片的角色也許來自Struzan本人。事實上,Drew Struzan近年作品較少,但他也為《霧地異煞》設計了一款氣氛詭異的海報,絕不是電腦兩三下弄出來的貨色。
在YouTube找到一段以Drew Struzan的Indiana Jones繪畫剪成的短片。

2008/05/12

以OSX10.5「製作」的MV

這個MV......精彩得沒話說!!

甚麼也不用解釋,看看自會明白。喜歡Apple的,一定會愛死這MV。不喜歡Apple,或許渴望有個XP或Vista版。但這種東西,第一個是天才,第二個已經狗尾續貂。



要知由來,可讀這裡

2008/05/11

王家衛藍光碟

藝術電影DVD出版名牌陸續宣佈出版Blu-ray。他們首批藍光名單片目不多,有點試試市場反應的味道,但最刺激我們民族自尊的,是幾份名單都包含了香港電影。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秋季的Blu-ray片目有Carol Reed的《The Third Man》、杜魯福的《四百擊》、高達的《Contempt》等,13套電影中竟也包括王家衛最討人歡喜的《重慶森林》。(CC的消息發佈
上圖:我有興趣看梁朝偉的小型飛機在周嘉玲的玉背以高清姿態滑行。

另一個美國品牌Kino也剛宣佈加入藍光陣營(消息見此),目前只見兩套影片,分別是Fritz Lang的《大都會》及王家衛的《墮落天使》!如果這各自代表了默片及有聲藝術電影,「王家衛」這名字在世界art house市場之影響力,原來遠超我們想像。

英國的Eureka Video也來湊熱鬧,他們旗下的Masters of Cinema系列將出版藍光碟,10月打頭炮是杜琪峰的《神探》。詳情可參見英國Amazon的網頁
Masters of Cinema的名氣也許比不上Criterion Collection,但他們推出的幾乎都是大師經典。看他們如何自我介紹:MoC Series started in early 2004 and has so far included award-winning DVD editions of films by Carl Th. Dreyer, F. W. Murnau, Jean Renoir, Akira Kurosawa, John Ford, Masaki Kobayashi, Roberto Rossellini, Kaneto Shindo, Nicholas Ray, Satyajit Ray, Hiroshi Teshigahara, Peter Watkins, Sadao Yamanaka, René Laloux, Fritz Lang, Shohei Imamura, Vittorio De Sica and many more(摘自此)。

是不是值得可喜可賀?在香港電影年產一年比一年少、仍有大量劣片在呃神騙鬼之時,兩個香港導演昂然走進世界藝術電影的高清殿堂。

又題外話:今天母親節大好日子,兩天前在演藝學院放映Louis Malle的《Murmur of the Heart》,講一個15歲叛逆少年與母親的親密關係,謹以本片獻給天下間的母親。

2008/05/09

《極速賽車手》比不上Mario Kart

思前想後看不看《極速賽車手》(Speed Racer),最後還是看了。我對原動畫不認識,只看電影,覺得好悶。
是不是成也trailer,敗也trailer?預告片令我們知道這是甚麼片子,但憑預告片也簡單推斷影片將不外如是。顏色過份鮮艷、全電腦generate的世界,看多便覺不耐煩;影片的視覺效果很新,實際不過是《Dick Tracy》及《電子世界爭霸戰》的混合體;看全人工及CG化的賽車場面,我沒法投入、全不緊張,太像鬧著玩的遊戲畫面,跟失事、失敗、死亡的痛苦對應不上。換言之,看那些賽車場面,我沒驚喜,也沒悲傷。
剪接的transition effect及layer都很講究,但太多而令人眼花瞭亂。重重覆覆的剪接或過場技倆,看多了,也是煩。

所有的角色都像卡通人物,在七彩繽紛的佈景板中走來走去(其實所有人都對著藍天幕做戲)。Emile Hirsch沒有在《Into the Wild》中那麼觸目,他演的Speed Racer個子不高,以一對怒目令人印象最深。John Goodman的父親與Speed是典型的「父慈子孝」家族,我一面看一面想起Goodman在去年《Death Sentence》的邪惡父親形像,向復仇者供出兒子的行縱,送他上死路。Susan Sarandon算最好看了,老戲骨的她把一個扁平的角色演出了血肉。碰巧這兩天讀到,Susan在1978年拍《雛妓》(Pretty Baby)時,原來跟導演Louis Malle有過一段情。30年後,Malle早歸塵土,Susan則仍活躍在影壇,甚至在《極速賽車手》中擔崗重要的角色。
Speed Racer的兄弟一個傻呼呼一個盲打亂撞,加上一隻馬騮,是名符其實的馬騮戲。Matthew Fox的出現最意外,他體格很好,幪面裝束好像盲俠Daredevil。

《Speed Racer》只有花斑斑的攝製技巧,但沒有靈魂(剛好是《Iron Man》的相反)。影片甚至欠缺一個有個性的villain。企業集團老闆財大氣粗,咀角一粿小瘡不知是故意對角色的醜化、還是演員熬夜多身體「燥熱」的結果,在一塵不染的卡通世界特別礙眼就是。昂首闊步的一級方程式車手一頭白髮,冷峻沉實,原來徒有其形,在最後與Speed Racer的比賽中頃刻即敗陣。影片只有這種貨色的歹角,戲劇衝突怎會好看?

真的,《極速賽車手》既然那麼像遊戲機,為甚麼不玩Wii的Mario Kart?那肯定比看電影有趣得多。

2008/05/07

Morricone音樂之一雞三味

Frank Miller 2009年又有新片,叫《The Spirit》。
老實說,我覺得《Sin City》一次便夠,別忘了兩年前法國還有一套《Renaissance》,看多了其實也不外如是。不過剛推出的《The Spirit》teaser有項趣事,電影公司竟然用上Ennio Morricone在《義膽雄心》(The Untouchables)的配樂。這段音樂很懸疑,捏緊觀眾的情緒,而且可以不斷重覆。音樂奏起氣氛便緊張,淡出則舒緩,想不到這麼多年後變成罐頭音樂。

這段音樂,除了教我想起《義膽雄心》(1987),也同時想到《國產凌凌漆》(1994)。

《義膽雄心》這個Morricone的配樂經典,在九十年代也被港產片看中。《國產凌凌漆》開首不久,某些場景的音樂跟《義》非常相似,要仔細聆聽才發現兩者的不同。在《國產》中,「Morricone」的樂曲增強了阿漆及李香琴初次見面兩場戲的神秘氣氛,也帶嘲諷的成份。

姑列三影像如下,看官自行比較。

1. The Spirit 的 teaser:


2. Ennio Morricone《義膽雄心》在慕尼黑的現場演奏版:


3. 《國產凌凌漆》阿漆與李香琴初相識的場面:


我有時懷疑,這種抄襲成份甚強的配樂,是不是令《國產凌凌漆》這經典一直沒法被重新DVD化及再發行的原因?

2008/05/06

五四89周年在歌賦街

相士果然沒說錯。算準五一黃金周,大陸休廠,香港放晴。久別重逢的青天白雲,好不壯觀。
剛過的星期天,五四運動八十九周年的大日子。在家本來閒賦沒事,但見陽光明媚,不到街上走走實在折墮。又碰巧,彈指按電視搖控間瞥見谷德昭及吳君如的吹水節目,間插谷與一位大眼小妹妹在中環吃吃喝喝。可能我右腦代入了谷德昭,左腦又想起了徐淑敏,同時又被鏡頭的美食深深吸引,於是舉家五人一齊動身,直奔中環歌賦街,以行動來紀念五四。

越來越發覺,我以美食跟地方掛勾,想不起能吃甚麼的,到那裡的意欲也低。到灣仔我總得去「靠得住」,深水步我一定要到「蛇王善」或「松記」...。最近常泡旺角,幾乎次次都要「輕鬆飲」,無論有幾隔涉,比如明明在街頭的德發商場看碟、在文星那棟大廈翻書、在百老匯看咸或爛片,之後也要走過人群到街尾這店,排隊買珍珠奶茶。「輕鬆飲」跟老旺一樣永世多人,周日閒閒地要等十至十五分鐘。但這裡的茶好喝,不甜,抵飲(他們的宣傳重點是700cc,哈哈,連量度單位都「台灣」)。我縱橫台式飲料店十多年,從香港一直喝到台北及台南,不知吃了幾多萬粒珍珠下肚,卻很少嚐到泡得精彩的(以前印象最好是荃灣的福爾摩沙,店也很雅緻,惜早摺了)。這家「輕鬆飲」泡得快泡得多(他們那開飲料的高筒很huge很polish,相當陽具拜物)。然即使mass production,水準也很高。這兩個月,迅即躍升為「我為甚麼要在老旺生存」的第101個原因。
回說五四在中環,我們到了「牛記茶室」。那一客胡椒咸菜豬雜,果真是人間美食。我的飲食詞彙貧貶,除了「好好味呀」、「好咬口呀」之外已沒有其他。有機會,真想看到電視機中的徐淑敏,特寫鏡頭拍著她一面把豬肚放入口,一面看著她雙目半閉、唇紅齒白地背稿,把豬肚入口那種愉快的感覺細細道來。這個,肯定亦樂事一樁。
題外話,五四在中環逛街,竟然在文武廟附近碰見三個惡形惡相的影評人,包括朗X、陳志X及黃志X,有些大煞風景。
估他們一定是剛搞完野身水身汗。回家網上一看,果然。詳見青文臨時小組的消息:由惡相影評人之一陳X華親自介紹

2008/05/04

日版碟價,越賣越賤

旺角信和那些日版DVD之賤價,越來越不可思議。現在大部份沒「界口」,跟新貨無異。而且每title的貨量都多,價位不斷下調,賤物鬥窮人。早陣子替人買過《鐵達尼號》三碟版,仍要四、五十港元,現在跌至20,都是全新日版,比大陸D版還要便宜。
前兩天看到《Indiana Jones》三部曲的四碟box set,原價4000多yen,信和大量新貨供應,38元即有交易。近40港元與4000多日元是甚麼換算率,恐怕連一年浦幾趟秋葉原的人都搞不懂。《奪寶奇兵4》5月底來了,還不趁低吸納前三集,看看Harrison Ford仍跑得跳得打得的日子?

這些熱門電影的特別版影碟,幾年來我都是首輪買老正,現見賤價如此,怎不唏噓...
這兩三年,我也買了很多日版歐版賤價碟。我對這些貨品最大的憂慮,是衛生。據說本來都是垃圾,不知誰曾經手,也不知來港前去過甚麼地方、甚麼存放條件。買到手的影碟有時灰頭土臉,最經典是兩套伊丹十三的box set(詳見此),由1984年至1997年共十部電影,包括很好玩的《蒲公英》、《查之女》、《葬禮》及《民暴之女》等。Box set買回家時,裡頭的說明書沾滿塵土,要逐頁清潔抹淨,十分可怕,然為了收藏僻及貪便宜又在所不計。這兩套box set在日本Amazon要價約四萬日元,在信和用不到400港元便買到。

當然影碟買得越多,越不可能逐隻清潔。我有時覺得新碟、舊碟、剪口碟、老正及老翻擠在同一個碟櫃,一定交叉感染,沒太陽直照,正好讓細箘病毒日漸滋長。有天碟藏家因自已的影碟感染怪病而賠命,大家便知何事。
反而國內D版越來越光鮮、企理、專業、整齊。近年D版更講究,集中推原裝D9不在話下,封面印刷也漂亮,甚至在硬紙套上用「spot UV」,做成突字及拋光效果,令人愛不惜手。D版固然是所謂「一水水」的,經典或冷門片不長銷,賣完便算。但漸漸,這「一水水」也不屬偶然,我經常見到系列性或有關連的出版。如前兩天找到一隻熊井啟的影碟,再往下翻即發現在同一盒子內,還有更多熊井啟。D版製作人掌握了收藏家「集齊」的心理,編整出版次序、決定存放的原則,讓人輕易找到,有一併購入的衝動。
D版更厲害之處,是製造者對版本學認識日深,懂得從不同渠道學習(如DVDBeaverDVD不完全手冊),雲集天下名器。於是,一隻D碟同時包括1區的影像(一般而言美版的畫像素質較高)、3區的中文字幕、N咁多區的花絮、甚至重做 disc authoring加入新menu,讓用家access original soundtrack的聲音檔案(!),變成一個史上最強的「DREAM version」。我最愛舉的例子是Peter Weir的《Picnic at the Hanging Rock》。Criterion Collection的版本因推出較早,多方面比新近的澳洲版遜色,詳見這裡的比較。大陸的D版朋友,出了一個雲集澳洲版及CC版精華的ultimate version,盡攬各家所長。在內地,應該是十元人民幣一片。你說,我國同胞是不是比全世界碟迷更有福?
順帶一提,最近在D版市場見到哥普拉的《Youth Without Youth》,跟老正的Blu-ray同期出現。看來,不會在大銀幕先看到這部影片了。

2008/05/02

《鐵甲奇俠》,強!

已經很多人為《鐵甲奇俠》歡呼了,這兩天碰面的都在談這部影片。一位熟悉漫畫的同學,三言兩語跟我說明了Iron Man的前文後理,令我對Marvel的超級英雄系統多點了解。漫畫迷為這部影片瘋狂,電影迷樂不可支,它滿足了不同欲望的觀眾。《鐵甲奇俠》好強!
注定了注定了,Robert Downey Jr.將會追回折墮歲月失去的一切(請讀《時代》這篇報導:Robert Downey Jr.: Back from the Brink)。他在《鐵》中很神(事實上他這幾年都是),跟Gwyneth Paltrow那些對手戲,猶如screwball comedy的歡喜冤家關係、連硃炮發式風趣對白,令我愛死了這兩個角色。Downey的Tony Stark角色在片中綽號「Merchant of Death」,基型是來自早陣子落網的黑市軍火商人Viktor Bout?Bout的事蹟也被改編成電影,是Nicholas Cage的《Lord of War》。Bout被抓成國際新聞時,我也寫了一篇關於電影「死亡販子」的文章。當然,Tony Stark比Viktor Bout更厲害,因為他是manufacturer。
除此以外,Jeff Bridges也是喜出望外,一來他不演大片(他選演的戲幾乎是品質保證,很少失手),二來Bridges這次的造型也特別,陰險在骨子裡。
早幾星期,美國還有評論擔憂《鐵甲奇俠》的宣傳做得太多,精彩的場面都在trailer看過,到最後成品出來反而給毀掉(詳見此)。現在看了影片,證明這擔憂是多餘的。因為《鐵甲奇俠》很豐富,以特技及動作場面以言,即使觀眾對trailer及tv spots已倒背如流(如小女及我),電影仍帶來很多新奇意外。而文戲、精警的對白及punch line全面湊效,整體賞心悅目,《鐵甲奇俠》就是fun。

商業大片要拍到這種水準才像話。看了《鐵》,令人擔心Edward Norton及Liv Tyler合演的《The Incredible Hulk》,要達到同樣面面俱圓的高水準,應該不大可能吧?(剛讀到,原來Downey的Tony Stark也會在《The Incredible Hulk》中出現...)

2008/05/01

《愛與狗同行》

《愛與狗同行》比想像中差,是給影片官網的預告片及試映反應短片誤導了。那個「反應」短片,黃秋生看後哭成淚人,蔡鉗銓又豎起拇指太讚這紀錄片正正正,以為準沒失拖。
是的,預告片比電影好看,電影最精彩的段落及對白,幾乎都已包括在預告片裡頭。

我承認,自己對狗仔認識不多,《愛與狗同行》讓我知道甚麼是「金毛尋回犬」。以前聽梁詠琪的歌,一直以為有個叫「金毛」的人找回遺失了的狗。「金毛尋回犬」原來不是「主動賓」的結構,只是一個品種的名稱。

回說《愛》片。影片最大的問題,是導演太自我沉溺。重重覆覆看著她與弟弟在懷舊及懺悔,說父母說童年,還要走訪成長屋村。他們說了大堆自己的往事,才勉強把養狗感悟的哲理扯進來切題。但太牽強了,也太牙痛文學,娛己多於娛人。遠不及影片其他故事的受訪者率真。

黃貫中那段也是較弱的。我覺得跟導演的自拍一樣,也是對鏡頭太敏感而造作的結果。

看《愛與狗同行》最好別跟小朋友進場,放映當天朗天的可愛女兒差點把朗豪坊UA翻轉。想帶他們看狗仔,說故事的《柴犬奇蹟物語》應該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