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31

零八小檢

FB越來越不可思議,最近竟同時加了翠如、陳雲大師及Jonathan Rosenbaum幾個偶像。呵呵~

08年就要過去,不是做甚麼回顧,但自己的生活確實有點不同。有朋友不知道,我去年12月已辭掉HKU的工作,08年是自由身份,在家工作,弄女為樂。但9月開始,因為要負責APA三個課程,又要看電影,偶爾寫東西、打機甚麼的,即使在家,也談不上閒賦。後來乾脆不用任何instant messenger了,blog的更新亦少,為了備課很多時沒好睡。

自由身份,最好是時間彈性。十多年來的辦工室工作,無論性質幾有趣,都少不了「交人」的義務,一星期五天的朝九晚七(最起碼)賣給老闆,這是打工的悲哀。自由工作,星期四我一定去戲院,也愛四處找吃的,想去便去,有時找朋友聊天,留在家則湊女。壞處呢?當然是收入少了,從前正職又兼職,錢多身痕,常想買新hardware;今年呢,買碟也謹慎。不敢縱容買欲,非必要的花費可免則免。約朋友盡量在九龍,不想過海花十多元車費。

在APA兼職幾年了,開心是偶爾有同學鼓勵,但機會當然少。更大的滿足感來自當中自學,即使同一個課,每年再準備的時候都有很多新發現,面對不同班的反應也不一樣。當然,教書令人沮喪的時候更多,那些不說了。

今年下半年有個關於紀錄片的課,與同學一起看紀錄片的發展,讀了一些書及看過不少經典。學期差不多完結前,同學以兩人為一組分成十組,報告十套我選擇的紀錄片(由九十年代到二千年後)。報告超時了,原來五個小時的課上了七個多小時。但時間其實過得快,因同學介紹的紀錄片引發了熱烈的討論,由紀錄片的作法到不同影片的議題,感覺極充實。這課節的質素很高,真正的教學雙長,令人如沐春風,這些年來可說絕無僅有。

同時間我也繼續電影的插科打諢,比如每月在BC放戲及討論,定時候逼自己細讀一部電影,跟別人分享--也實在感謝幾年來每月都來捧場的影迷朋友。然後還有其他的講座,一般在資料館舉行。年內也有好幾次入中學的,又是與別不同的體驗(為甚麼說「入」學校?好像深「入」虎穴?或說明學校與世隔絕?所以才要「入去」?)。12月我在東涌一家中學上了四節影評工作坊。學校很隔涉,每次都要打車。有幾個中四男生極好動,上課時不安於位,放學見到校長開車離去,會跟在後面大聲呼叫「搞錯呀校長唔車埋我地!」然後他們幾乎一起想到,說要「GTA」校長部車。真係掂~

回看中學,真是不一樣的世界。在學時感覺不到,可能做學生總有方法令自己快樂;現在去看不同學校,總覺其沉悶,專制;學生在課堂不是搗蛋,便是慣了悶聲不響。我有時覺得,我們是不是太愛說「乖」字?所以心目中學生、兒女只有「乖」與「壞」這兩類別?幾天前在APA的課堂與同學重看張虹的《中學》,學校專制、水皮、悶棍的印象只有增沒減。不過,說來像事不關己,自己又何嘗不是這種環境過來?

放映《中學》,張虹來了跟同學聊。放映後的討論很踴躍,最後超時。張虹也感意外,我很欣慰。

早陣子也為鮮浪潮及IFVA做評審,看了不少短片。似乎短片賽現都依賴浸會、城大,IVE、APA以至理工的學生作品,其他業餘拍片的只佔少數。然後這個星期天是評論學會大獎,明年初是金像獎,可能還會參與南方都市報的傳媒大獎,不過我看港片太少,而且有bias,不算熱衷也不大期待,但也會盡量把要看電影看完。

頗期望明年5月的「T4」。09年還有其他事情,但願一切順利。祝各位新年快樂!
IMG_2869
二女快兩歲,可愛像我。

2008/12/28

Mac VS PC

wow,這段影片真是太強。

2008/12/12

電影演講montage

YouTube變了闊銀幕真是好看得多,下面這段影片便是一例。



標題是兩分鐘內看四十段電影的啟發性演說,剪得不錯呢,電影這樣子看總是很吸引的。魔戒、Braveheart及Troy的戰馬演說何其相似。我看這些電影時就不明白,如此空曠的戰野,將士面對這麼多部屬,一面騎馬一面訓話,又沒有咪高峰,到底有多少人真正聽到?

2008/12/11

《女人不壞》的Apple

剛看了《女人不壞》,像《深海尋人》一樣,嫌影片略長、最後沒完沒了(120分鐘)。前半段則輕快,印象還好。三女角中,周迅及桂綸鎂皆好看;張雨綺遜色,一來她聲線不行?(好像都是找人配音),二是強者角色演來頗牽強;但細號襯衣突顯的堅挺身型倒毋容置疑。
徐克的風格也夠趣怪的,然有些鏡頭很漫畫化、加上電腦效果,驟看似沉迷CG不拔的周星馳。如玻璃樽旋轉的主觀鏡、被車撞上半天的人群、張雨綺出場眾男下屬目定口呆的表情,甚至連《功夫》的「波板糖」也在鏡前曇花一現……
《女人不壞》令我想起早前在網上讀到北京Apple一則消息,說徐克在北京Apple shop介紹影片的後期(詳見此)。時為今年8月3日,適值奧運舉行前席,徐導大概是為了後製、宣傳及看奧運等一舉多得吧。《女人》全片說國語,在北京取景,只有馮德倫及方中信兩個香港演員,感覺卻是這些年來合拍片中看得最順眼的,不造作,也沒土氣。可能因為於徐克風格跳脫,令《女人》帶有(他)昔日港片的影子。
《女人》是徐克繼《深海尋人》後另一部數字電影,這方面國內Apple網有專題報導(見此處或下圖),清楚交代了影片拍攝、剪接及後製的器材。

《女人不壞》中也出現不少Apple機, 周迅的家、張雨綺及她的助手都是用Mac的。

Apple的點綴固然可圈可點,《女人》寫北京的富裕一族,周迅及張雨綺分別是專業人士及大集團老闆。難道她們用「聯想」筆記本電腦?有甚麼比Apple的簡約造型及象徵的時尚品味更優勝?最重要是Apple乃國際名牌;就像張雨綺某個特寫背後是巨型Dior的霓虹廣告。Dior與Apple,是國人的生活追求典範。

然而作為贊助商,Apple似乎並非「獨家」。片中某個會議場景就同時出現Apple、Compaq及HP等牌子的電腦。反而國內飲料品牌就有vendor machine的「硬銷」特寫(還要動用最人氣的桂綸鎂購買產品及扔出去搶鏡)。說到底,銀幕「產品廣告」無孔不入之餘也得兼顧格調及taste,華語片由多年前《天下無賊》到今天《女人不壞》,都仍維持在「肉麻硬銷」及「有奶是娘」階段,論sophisticated難望荷里活項背。或許《女人不壞》真正欠缺的,是一條5th avenue。

2008/12/05

A symbol of what?

"How does it feel to be a symbol?"

"A symbol of what?"
終於看到預告片,五小時的第一部份,好吸引。

美國一月公映,英國二月,日本三月。睇香港個衰款,四月電影節有得睇也偷笑。


details: Must Watch: Finally, A ‘Che’ Trailer in American

2008/12/04

三條窄路

崔允信的《三條窄路》編劇是麥欣欣。這陣子我愛說的爛gag,是本地獨立片原來流行「麥x欣」,先有《蝴蝶》麥婉欣,然後是《烈日當空》的麥曦茵,再來是《三條》的麥欣欣。
看《三條窄路》,有多年前看崔允信《憂憂愁愁的走了》的感覺。兩者我都喜歡,覺得都是為時代發言,講商業片沒興趣的故事。《三條》甚至比《憂憂》更貼近社會脈搏,劇情含沙射影,可跟現實對號入座。七一、天星皇后、喜帖街連串事件後,社會不滿、民間抗爭的勢頭湧現,獨立電影是不是找到新落腳點?錄影力量不愁寂寞了,今天連影意志的劇情片也左傾;-)。題外話,影意志及亞洲獨立電影節漸見草根,百老匯電影中心及其亞洲電影節則意無反顧搞形象及中產,兩者相去愈遠。無他,說到底百老匯不也是盤生意。

崔允信獨立影片的主角,從憂憂愁愁的帥哥余文樂,換成令人肅然起敬的論政牧師廖啟智。《三條窄路》一次過網羅社會不同階層:把名咀、古惑仔、差佬、牧師、娛樂攝記、一樓一、公安等人物扯進大集團的醜聞,借虛構事件批評媒體沒有專業操守,香港財團草菅人命,保守教徒見利忘義。我覺得《三條》「勇敢」,不是說怕得罪甚麼權貴(誰會蠢到自認是片中的PK有錢佬或雜誌老總?);乃是影片題材吃力不討好,但崔允信卻一意孤行,銳意以《三條》為時代立傳。
只有警隊madam包庇事件那段,我有點看不出所以然。

《三條窄路》像國外著名的political thriller,這類型在香港很稀有。影片某些場面的剪接讓我想起索特保的《毒網》(Traffic),但《三條》的攝影有點模稜兩可,時搖時不搖的。眾角色中,廖啟智演的牧師集正義、耐心、勇氣於一身。如果教會的牧師都是這樣的,我一早信耶穌了。
關於「亞洲電影節」的是非,我聽過影意志及百老匯解說不同的版本,固然也是各執一詞,最後難以判辨。無論如何,分手已成定局,影意志跟百老匯各奔前程。影意志獨自舉辦「亞洲獨立電影節」,今年初見,選片雜亂像個cult片秀,教觀眾不懂取捨(除此以外網頁也做得不好,查找資料及網上購票都不方便,但這問題較次要)。選片雜亂、良莠不齊,是不是要同時兼顧「亞洲」及「獨立」兩條戰線而力有不逮的後果?

2008/11/28

Ming's Choice Dec 2008

明明是好戲 2008年12月

《地球停轉日》(1951年版)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1951 version)
1951    USA   b&w    92mins    English with English subtitles

日期:2008年12月28日(星期日)
地點:Broadway Cinematheque
時間:2-5PM

奇洛里維斯的《地球停轉日》,是1951年的科幻名片新版。

新、舊版《地球停轉日》的最大分別,在於五十年代的原作只是黑白B片,幾乎在攝影棚完成(片廠製作的例行事)。2008年的版本,科幻片在CG特效的推波助瀾下,都成了年度檔期巨製、blockbuster,擔綱的皆一線荷里活巨星。

有興趣看看兩者的差別?新版12月中在港公映,舊版在月底這個小型活動放映。據說,新版十分終於原著,但外星人向地球人示惡的武器upgrade了(還用說?CG嘛)。舊版雖然成本輕,但影片對當時核子年代及冷戰的影射、外星人苦口婆心對人類的勸告,五十七年後依舊可對號入座,比如這兩句對白:外星人對小孩Bobby說:「他們(外星人)不會發動戰爭」,Bobby:「這個主意倒不錯。」

不能不說,1951年的《地球停轉日》,導演是《夢斷城西》的Robert Wise,配樂是《大國民》及希治閣影片的Bernard Hermann。

trailer:

2008/11/27

謝夫布烈治官網

沒見過這種明星官網,謝夫布烈治的Jeff Bridges.com
都由謝夫塗鴉及手寫文字組成,查WIKI始知他原來是cartoonist。官網所見,他手繪風格豪邁,手寫語句真率,乃性情中人。

每頁都圖文並重。click「latest」部份,有他新片拍竣的消息,有他看牙醫的趣事,有他父母愛情故事書本的連結(謝夫的已故父親Lloyd Bridges也是荷里活演員,我記得他年青時在《HIGH NOON》演窩囊副警長,及老年演《Hot Shots》之類笑片)。
「latest」中一部份是《Iron Man》的工作照,謝夫從《Starman》開始愛拍電影花絮。《Iron Man》這輯是黑白panorama照片,配上謝夫的手寫說明,好看好玩。照片不知出自甚麼器材,攝影朋友若知煩轉告。
他提到這個官網的留言板,有這樣一段體面說話:「I enjoy checking out the guest book + message board from time to time. I can't respond to your messages, but they make me smile + occasionally go like this...」然後是幾個表情趣怪的公仔。不是他FANS,讀了這段話都迷他喇。

謝夫官網給我兩啟示:從前說過謝夫幾乎沒演個一部壞電影。今天從官網看到,他為人直率坦誠,也十分talented,多少年來在荷里活屹立不倒,不無道理。我也太迷信技術,這些年來覺得網站太多,沒有RSS、沒法給用家subscribe便不可為。今看到謝夫官網,簡單的超連結、手寫文字,全GRAPHIC,回到以FRONT PAGE逐頁硬砌的「手作仔」年代。但謝夫官網的個性及新鮮感強多了,也比今天技術形的網站可愛!

2008/11/07

SNL的「政治諧星」

也是關於SNL。裡頭有個weekly update的環節,以新聞報導格式,每星期拿熱或冷門新聞來開玩笑。主持之一的Amy因為要生BB,這幾星期由Seth一人負責。

Weekly update也請或真或假的嘉賓。上次在此post了,6月時開過《GTA 4》的玩笑,請來遊戲中Liberty City的城市居民。除此以外也有常規嘉賓,比如這個自稱「political comedian」的Nicholas Fehn。



Fehn每次出場皆如是,話很多很快但沒有一句完整。扮Fehn的叫Fred Armisen,近期他另一個常見又好玩的扮相是奧巴馬。

Nicholas Fehn可以是很多人的影射。剛上網找找,原來其中一個可自動對號入座的是Paula Abdul。哈哈~記得按link看看Abdul。

2008/11/04

Coming to America

下面這張最正,其他一般般,全部見此

2008/11/02

一年容易又生忌

今天是他的102歲冥壽。

1960年傑作的這個場面,其震撼力幾十年來沒有減退。

2008/10/30

Ming's Choice Nov 2008

「明明是好戲」     2008年11月
日期:2008年11月23日(星期日)
地點: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
時間:下午2時至5時
《白宮奇緣》(The American President)
Dir: Rob Reiner
1995    USA     109mins   colour 
English with English subtitles

11月的美國大選來了,選不了真大可選假。幾個月前網上有個十大電影總統名單,《白宮奇緣》的米高德格拉斯也佔一席位,名單上還有積尼高遜、夏里遜福、真赫曼及Peter Sellers。

若範圍不限電影,電視劇《白宮群英》(The West Wing)的Josiah Barlet(馬田辛)一定最受歡迎。《白宮奇緣》這部影片,正是《群英》編劇Aaron Sorkin一次預演,不少情節跟幾年後的電視片吻合;就連橢圓辦公室,《奇緣》及《群英》用的都是同一堂景。《奇緣》由米高德格拉斯演民主黨總統,馬田辛(!)反飾演他的幕僚長,還有未患上柏金遜病的米高霍士,導演是《90男歡女愛》及《玩轉身前事》的Rob Reiner--都是九十年代的一時之選。

故事說,鰥夫總統快要競選連任,本來平步青雲。惟他遇上環保activist(Annette Bening)而墮入愛河,為競選帶來不明朗因素。像《白宮群英》一樣,《白宮奇緣》以細節見稱,也提到不少政治議題;白宮的工作效率及幹勁也一樣令人艷羨(對比咱們政府真是…)。有說,德格拉斯帶有克林頓影子,影片同時也遙遙向卡普拉的《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致敬。但歸根究柢,這是Rob Reiner最擅長的愛情小品。

trailer:

2008/10/29

Happy Birthday Noni!

38歲生辰,依舊是你的死硬粉絲!《Ten》及《Sex and Death 101》都看了。

明年的《星空奇遇》會令你再次光芒四射?

照片拍於兩年前。除了Noni多年前在浴缸以CD蓋胸那幀照片,這兩張也是至愛。

2008/10/23

2008/10/08

Ming's Choice Oct 2008

(按:謝謝ManU的回應,早幾天也找到了當年看戲影院的資料。華聲在青山道;樂聲在營盤街。兩戲院結業後內裡建築好像都保留(?),華聲是家「豆泥」商場,樂聲變了浸信會。浸信會對面的米線及松記是我的至愛,一星期總有一兩天在那裡。當年在那附近看戲,今天在那邊找吃。)

明明是好戲 08年10月
日期:10月19日(星期日)
時間:2pm - 5pm
地點:百老匯電影中心
《金錢本色》(The Color of Money)
USA     119mins     1986 colour    English with Chinese subtitles
Dir: 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

說好了,這個月要放保羅紐曼的電影。

吾生也晚,不屬於紐曼魅力爆發的年代,但《沖天大火災》及《金錢本色》是我成長期間在影院看得津津落道的影片。不是在網誌給東記問起,還沒打算找出當年看《金錢本色》那家已拆卸影院的名字。對了,那是長沙灣青山道的「華聲」。曾幾何時,荷李活的影片會進駐各區的大街小巷(說實話,今天你能想像「馬田史高西斯」跟「長沙灣」發生任何聯繫?),看電影並非閒逛冷氣商場的「附帶娛樂」。然後,我想到幾十年來,保羅紐曼或其他荷李活影片不正是這樣走來的?你我父母輩的年青時代,或許都曾經是街頭環尾簇新美國電影的捧場客。美國電影的巨大廣告點綴了街道、每部西片都有香港的official中文譯名,跟當年大陸相比,這是南方偏處一偶小城的獨特情景。保羅紐曼,或威廉荷頓等名字,代表了香港人過去看西片的日子:那種影院觀賞及等待公映的滋味,跟我們今天面對螻蟻一堆DVD,紐曼經典一次集成,不可同日而語。

我甚至懷疑,換了《金錢本色》是2008年的電影,我們還會在影院看到嗎?今天的戲院都很漂亮,但「軟件」卻漸趨主流及單一化。《金錢本色》當年出來為了憶舊--角色來自紐曼1961年的《江湖浪子》。這次我們從2008,回看1986,追溯1961,粗略看看幾十年荷李活發展、保羅紐曼的演藝生命,與香港幾代人成長生活及看電影的關係。

2008/09/28

Paul Newman (1925-2008)

一則令人悲傷的消息。

保羅紐曼享年83歲,因為敵不過肺癌,這位英俊、正氣、老而彌堅的荷里活巨星撒手塵寰。

我最喜歡兩個保羅紐曼,一個是《沖天大火災》(The Towering Inferno)中的救人英雄。《沖》片是我在影院第一次看見紐曼,當時年紀小,一家人住在九龍城東頭村,父母最愛的娛樂就是帶我兩兄弟到新蒲崗的麗宮戲院看電影。《沖天大火災》在麗宮至少看過兩遍(其後再在明珠台不知重溫了多少遍)。印象中保羅紐曼及史堤夫麥崑這兩個名字也是母親最先告知我的。

第二個是《金錢本色》(The Color of Money)的「快手」Eddie。那年頭讀中學,開始對電影入迷,喜歡史高西斯,《金錢》是他在影院公映的新片,第一時間從荃灣跑到長沙灣去看(戲院今已折卸,我連名字都忘了)。讀實話當年看影片有些不明所以,但紐曼的演出卻十分難忘。他憑《金錢》拿了奧斯卡影帝,有說是他幾次名落孫山後的「老人牌」安慰。但紐曼的魅力及實力,不用那個小金人也是有目共睹的。

因為《金錢本色》,後來也追看了《江湖浪子》(Hustler),《江》也是我十分喜歡及不斷重看的紐最經典。後來也陸續看了很多紐曼的影片,如《Hud》、《朱門巧婦》(Cat on a Hot Tin Roof)、《神槍手與智多星》(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老千計狀元財》(Sting)、《逃獄金鋼》(Cool Hand Luke)、《The Long, Hot Summer》、《The Left Handed Gun》及Hitchcock的《Torn Curtain》等等--紐曼跟導演Martin Ritt合作過很多次,Ritt是荷里活著名的左翼份子,作品帶有濃厚的社會關懷。我雖不屬於紐曼成名的年代,但那個年代的荷里活令我嚮往,紐曼的作品也一直伴我成長。

早陣子知道紐曼患癌,也看過他因病嚴重消瘦的照片。八十多歲高齡患上危疾,似乎也是遲早的事。然即使如此,今天在網上讀到他身故的不幸消息,仍覺突然,也難掩傷感。祈願他安息。

2008/09/27

高達trailer.HD碟報

看看一段高達的最新影像。

這是他為維也納電影節拍的預告片。這1分10秒影像,聲畫依然不協調,非常陌生化。有《戰艦波特金》、一個接吻慢鏡(據說來自1929年一部德國片)及另外一些影像,聲音也是千奇百怪的,好像還包括網球場上的--想起上次《Everything is Cinema》的作者說,高達深居簡出,喜歡看French Open。

碟報:
藍光碟終於有些看頭。《教父》已出版,在德發有售,索價六百多元,最近窮得要命,暫時只得作罷。另外一部西部片《How the West was Won》也很吸引。高清版一片兩碟,一碟是正常電影版,另一是仿「cinerama」的弧型闊銀幕版。未有機會看到cinerama的真身,看這弧版感受感受也好。
《沙勞》的藍光測試出來了。HD比SD各版的影像都要出色。過去曾深受《沙勞》教育的影癡同好已在磨拳擦掌,誓要以高清姿態重溫折磨、酷刑及吃屎等場面。
《紅色沙漠》藍光將在10月20日問世。曾幾何時《紅》及《沙》都是DVD rare title,eBay上炒價頗高,今天兩片都為高清打頭陣,比任何藝術電影的高清化先行。選《紅色沙漠》也夠幽默的,這雖是安東尼奧尼第一部彩色片,但看上去卻比他的黑白片還要灰沉。《紅》有機會成為顏色飽和度最低的一部高清彩色片。

2008/09/07

寇比力克的盒子

發現了這段紀錄片,興奮得毛髮直豎。

年多前為了準備Kubrick的電影課,讀過一篇Jon Ronson的文章。Ronson是英國衛報的作者,在文章說1995年收到一個令他驚喜萬分的電話:Stanley Kubrick的秘書來電,說Kubrick希望得到Ronson在電台講關於奧斯威辛集中營的錄音。

Ronson把聲帶寄去後沒再收任何消息。1999年Kubrick病逝,2001年他收到另一電話,一個叫Tony的人邀請他到Kubrick的大宅。他去了,看見了Kubrick的工作間及無數收藏盒子。Ronson是第一個接觸到這批盒子的外人。自此,Kubrick的盒子故事,透過Ronson的文字流傳海內外。

昨天從「Mystery Man on Film」網誌得知,Jon Ronson把盒子奇遇拍成紀錄片了。於是傳聞已久的Kubrick大宅,他儲存盒子的方式一一呈現眼前。Kubrick在晚年,單是為了預備拿破侖影片,他就收藏了18,000文件及書本、25,000張index cards。Kubrick本人的飲食習慣,也跟隨拿破侖而改了。
上圖:Kubrick的《亂世兒女》場景照片庫(照片來源

這video顯示了Kubrick資料搜集的巨細無遺、整然有序。《大開眼介》一家佈景咖啡館、化裝舞會衣服店、甚至是大宅的巨大鐵閘,Kubrick也收藏了無數的參考照片。他的姪兒是攝影師,也講述了為他搜求場景及拍照的經過。

這video也揭示了Kubrick如何處理粉絲來信,他共分三類,正面的(F-P)、負面(F-N )的及古怪的(Crank)。影片訪問了其中一個「古怪」影迷,他真人並不怪,而且是一個成功的電視編劇。

盒子最後離開了大宅,Kubrick的家人在2007年3月把所有資料捐贈予倫敦的University of the Arts(按此看Archive網頁)。大學為這批資料製作了一個專有的收藏庫(我想起小思在中大圖書館的香港文學資料庫),供電影系等學生參考。Ronson在紀錄片最後一句旁白:這批盒子,紀錄了一位天才的節奏。

在網誌一直看下去,才發現Mystery Man已經寫了八篇關於Kubrick's Napolean文章。按此可看到文章目錄

2008/09/06

政壇Mini Me

收到大量立法會選舉傳單,大部份順手即丟。涂謹申那張叫我樂上半天,捨不得丟棄。
你說,他們像不像Mini Me與Dr. Evil?
林浩揚的樣子本來已經特別,牙齒最搶鏡,樣子及氣質跟涂有少許相似,有Mini Me的潛質。現實中,林個子比涂高,但傳單為了要突出涂,褪去背景、裁去下半身,林浩揚整個人縮小了,效果很怪誕。

選舉的傳單,大部份都沒美感。文字多又亂、設計老土,有時連放在封面、最搶眼的造型照都拍不好。為甚麼不可情商一些政治信念接近的攝影師、設計師或形象顧問幫忙?政治及競選也許要盡量務實,但形象及包裝也是關鍵呀。

2008/08/30

愛死台北

多得偉哥提醒,在台北看了長毛象及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的展覽。
長毛象及米勒好像兩件沒關的事,門票一起買卻有優惠。兩個展覽都很多人,長毛象固然是為了好奇,誠偉哥所言,三堆雪了幾萬年的腐肉;幾萬年……我們何等微塵。米勒則是朝聖,既在台北非擠進去不可。是的,《The Gleaners》及《The Angelus》兩名作照片看得多,得見真作無比興奮。也一再證明,印製再好的照片及畫冊亦不能呈現原畫的味道。而且,看畫冊一下子掀過去;看真跡,在展覽館的燈光及氛圍下,會好好的細味。台北官辦的展覽還好,最不好的是出、入口的「buffer」位置不夠,展覽完畢就是喧嘩的紀念品賣買活動,「長毛象公仔這邊」、「米勒T恤那邊」,搞壞氣氛。
終於看見「有河BOOK」了。是由於暑假吧,周日的淡水也人多吵鬧,「有河BOOK」正好讓人動極思靜。有河BOOK的選書很精彩,中港台的好書都有,也有少量冷門電影的DVD。書店環境非常雅緻,很佩服686及隱匿他們。隱匿在店面的illustrations、書店的蔚藍主色俱有風味。從前到淡水我最喜歡到憩靜的茶室(其中一家叫「潮問」的已倒閉了),現在的「有河BOOK」,成為另一個到台必去淡水的理由。

兩年半沒來台灣了,這次感覺比以前更好。捷運對輪椅用者極user-friendly(港鐵完全沒得比),乘客的質素也普遍高。我的八歲女兒好動,一個人本來好端端的,但差不多每次坐捷運都遇上讓座的好心人。我也經常懷疑,台北的青少年族群有沒有「臭飛」這個品類?他們在那裡活動?男生看上去比較純。至於台灣女孩更不用說了。只要在夜市聽到叫賣小姑娘那普通一句台腔國語,不翹舌、嗲聲氣及標誌性的句尾音,我便神迷。我對「港女」沒研究,不知是不是真的存在,但台北女孩,身裁勻稱,胸部不像香港一般所見的扁平,好看多了。
因為扶老携幼,這次無暇逛誠品,凌晨也沒有出動(信我,跟兩女兒同行超累)。也知道敦南誠品裝修在即,正搞攝影比賽,但跑不動只好放棄。某天晚上倒看了場11:30的電影,是Wajda去年的新片《Katyn》,關於一場1940年的大屠殺,是題材冷門的戰爭片。好像已放映一段日子,我看的場次只有兩三人,比幾年前在台北看《不見》、《不散》好一些(碰巧也是長春路那三兩家戲院)。不只《Katyn》,Greenaway的《林布蘭夜巡》也公映了。說實話,香港影院的首輪選擇,大部份時候比台北少。《林布蘭夜巡》喎,你期待在朗豪坊UA還是在BC看到?我們的戲院水平第一,軟件的質素遠遠追不到。
衷心感謝太陽餅及打雜妹請客,天廚的東西很美味,跟她們聊天也是樂事。這次也第一次上貓空,在山上面對台北夜景泡茶(上圖),銷魂啊。

這次買碟也不多(VHS流行年代,我幾十支幾十支的捧回家)。聽蔡明亮在BLOG上對網友的忠告,以台幣588元買了一只《黑眼圈》正版DVD。過兩天若有時間看,再說說影片如何。

2008/08/20

電影菲林天國近了?

讀9月號的《Wired》,有篇題為「A Star is Born」的文章,關於一台電影業界期待已久的數碼攝影機:The Red One。
這是網上版:Analog Film Meets Its Match in Red Digital Cinema's Ultrahigh-Res Camera
讓我最好奇的,是這台The Red One發明的經過,為甚麼一家籍籍無名公司會跑出?老闆叫 Jim Jannard(上圖),文章把他寫成像Steve Jobs一樣的魅力領袖。他說:「What separates us from other camera companies is that the vision guy is the decisionmaker」。一個人開始的團隊、一家成立在2005年的公司,透過幾台prototype,一邊研發一邊銷售,可跟日本及歐美的專業攝影大牌(Panavision、Arriflex、Sony)爭一日之長短?

電影拍攝,數碼完全取代菲林是早日的事,問題是今天高清攝影不敵菲林。文章說,The Red One一方面比現時2K的HD攝影好,是4K解像度,跟菲林很接近;另方面The Red One也針對數碼攝影在景深、顏色飽和度先天比不上菲林的問題。Jim Jannard把prototype的攝影機送到紐西蘭,給Peter Jackson拍成戰爭短片《Crossing the Line》。很多人看過《Crossing the Line》後對The Red One充滿信心,Steven Soderbergh更說這是他入行以來夢寐以求的機器。Soderbergh向Jim借了兩台,以這套技術完成了在康城首映的「哲古華拉」史詩片《The Argentine》及《Guerrilla》。IMDB資料顯示,Peter Jackson及Steven Soderbergh來年新片將繼續採用The Red One,證明這台機器經得起考驗。
更不可思議的是價錢。The Red One售價只是17,500美元,比同類專業用HD攝影機平了九成。如果用菲林拍片,Panavision機器月租25,000美元(對,是租);但1萬七千多美元,你便可以把The Red One買下來。

早幾天看了《Get Smart》,有些畫面的數碼味很濃,回來一查始知部份鏡頭用了HD拍攝。現在HD跟菲林的差別仍易辨認(即是說HD不夠好);The Red One的效果真正怎樣,有沒有文章說那樣神奇,會不會加快菲林的滅亡,我們拭目以待。

〔連結〕
RED Camera官網

〔Video〕The Red One介紹

2008/08/18

京奧的醜態人生

京奧真是見盡人生百態、媒體醜態,民族自大及金牌的瘋叫聲教人窒息。電視台為整股瘋潮推波助瀾,仿佛只有中國代表隊在比賽,中國運動員才是人。昨天劉翔退出比賽的事件,整天被媒體剝削,媒體露出怪可憐的咀臉,肉麻作狀得教人頭皮發麻。

其中,以亞視的六點鐘新聞最蔚為奇觀,用了廿分鐘去講劉翔事件。廉價的感情投射、低劣的抒情語句:「拐下拐下,熟悉的黃色戰鞋,包裹的是同樣如影隨形,揮之不去的腳傷舊患」、「或者好多人都作了劉翔輸的心理準備,但係劉翔以依個方式離開比賽賽道,身影在無人的休息室通道消失,好多人都冇諗過」。張志豪傻仔好了,大好一個樣貌娟好的李彤,竟也說鳥巢在比賽完結清場後,「空凳上留下了無限的遺憾和可惜」,「民眾表現相當冷靜,……顯示整個社會的成熟程度,已經去到一個新的層次」。痴X線!

亞視6點新聞 8月18日 Part 1

亞視6點新聞 8月18日 Part 2


做這些白痴媒體真是容易,神又係佢鬼又係佢,永立於不敗之地。誰把體育明星捧上天?誰把金牌放到最大,說「衝擊」金牌?(衝你老味咩)誰只把焦點對準中國?然後當劉翔這些事發生後,又去搶道德高地,說社會在四年來給劉翔太大壓力,一下子又露出死老豆的臉孔,希望他快回復捲土重來,支持他乜乜物物。我們好好記著,看2012年這幫媒體還會不會把他說到天上有地下無?

又是老友葛提醒,想到劉翔在鳥巢現身,向鏡頭demo一次受傷的過程(由還可以到完全不行),極可能是一場給Nike交代的show(說實話我覺得劉痛苦表情、教練含淚說劉玩命,兩人的「戲」都麻麻)。不是說他沒有受傷,而是要把受傷退出的過程在觀眾前濃縮地重演一次,總比在幕後宣佈因傷患退出好。關鍵是,Nike給了這麼多錢,為你拍了專門廣告,度身訂造科技戰衣,如果說不來就不來,未免太過。所以劉翔的受傷demo,我們清楚看到他整副裝束,長的短的,紅黃鮮艷配襯。Nike的出鏡回報,雖遠低於預期,也不至化為烏有。
今時今日做運動員真艱難,比賽苦練本是份內事,現在卻漸多不同顧慮。好像明星,紅不起的PK,紅得起面對狗仔媒體及贊助商的淫威也是PK。面對祖國要富強要超英趕美,在奧運場上背著沉重的國家英雄擔子。一刻是英雄,一刻卻被罵個狗血淋頭。

京奧的消息,主流媒體太乏味,網上卻有不少好文章。下面是我這幾天讀到,覺得很有啟發的。
〔連結〕
1)誰擦亮了「奧運」這個爛招牌?- 葉蔭聰
2)李寧點燃奧運主火炬背後的商戰較量
3)Zhang Yimou's Gold Medal - Roger Ebert
4) 百年夢遺 - 哲學家沒翅膀
5)通識教材 - 香港仔公國

2008/08/15

Save the World with Your Fingers

據說是《Metal Gear Solid 4》的日本廣告。

好正!語帶雙關,諧仿得又抵死。

2008/08/13

《Hellboy 2》出來不是時候

《Hellboy 2》沒想像中精彩。也許論新鮮感,人物、場面第一集都看過。《Hellboy 2》的預告片緊湊,兩小時的電影版吸引力反而減弱。也可能是,這個暑假的超級英雄片太多,《Hellboy 2》這時候才來,自然給《Iron Man》及《The Dark Knight》比了下去。
影片首半部還是很精彩的,由拍賣行被襲擊,到Johann Kross這位新agent進場,再到遊走「怪物市場」(Troll Market)。「怪物市場」真是洋洋大觀,Guillermo del Toro電影的妖怪設定總是天馬行空、別無分店,像透了《Pan's Labyrinth》。
實在有些害怕,現在CGI出神入化,我們對奇觀特技鏡頭越來越冷感、沒反應。《Hellboy 2》某些場面本來很厲害:小妖怪空群出動蠶食人體迅間變骷髏,一粒小彈珠變成一棵破壞力強的祖樹怪,蘇格蘭小島上的石人站起來開洞口,「The Golden Army」千萬機械兵同時啟動,力量大又打不死……然而一面看一面浮起《魔戒》、《第五元素》甚或《Indiana Jones》的印象,不算新穎、也談不上驚喜,總覺得在甚麼地方見過。
Roger Ebert也有電影的聯想,他的《Hellboy 2》review提到,影片由Troll Market到音樂,都有《Star Wars》的影子。可以說是影迷向經典暗裡致敬,也可以說奇觀特技電影萬變不離其宗。我們容易聯想舊片,是不是代表電影總新不如舊?此外,有些東西特技取代不了,其一是出色的演員。《Hellboy 2》繼續用John Hurt演Hellboy的父親,在電影開始時客串一下,有沒有令你想起他在不久前《Indiana Jones 4》演裝傻教授?電影的特技越浮誇,好像越需要實力派的演員,令戲劇踏實一點。
《Hellboy 2》末段,「死亡天使」對Liz Sherman一翻話似為伏筆,只有熟悉漫畫橋段的人才看得明白?電影結尾的最後鏡頭是神來之筆,看出Guillermo del Toro在一部blockbuster中的不平凡處理。這些細節(另一段特別的是Hellboy與「魚佬」Doug Jones借酒消愁、唱情歌),是影片最堪細味的地方。

2008/08/08

《觸目驚心》不同版本?

電影版本學又有奇聞,繼早陣子疑尋回《大都會》足本後,希治閣的《觸目驚心》(Psycho)可能也有不同版。上次德國舊片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尋回失片,這次《觸目》則是美國片在德國電視台發現未曝光片段。
新的片段,包括Janet Leigh換衣服被窺視,Anthony Perkins染滿鮮血的雙手等。這英文網誌有報導,這德文網誌更有frame by frame的解釋
來源?有說是美國終剪版前流入德國的版本。但已有網友回應,Leigh換衣服的場面,也曾在《觸目》特別版DVD的製作紀錄片中見過。
倒有興趣看看Gus Van Sant的反應,他曾經跟鏡頭把《觸目驚心》remake,對新片段也許有不同體會。

2008/08/07

《內衣少女》哄哄騙騙的男女觀

《內衣少女》嘛,應該不是拍給我這些中漢的。除了Stephy及JJ,很多演員都叫不出名字。
不過有些演得實在好,像徐天祐。還有演空姐、住在Stephy樓下那位,回家在網上查,才知道叫湯怡(下圖),好像是「美女廚房」出來的(?)。看電影的時候,我還以為是《愛情萬歲》的唐素琪。「唐素琪」這個名字我固然叫不出,記得只是在《愛》叫Kelly,好像也是「美女廚房」出來?因為杯葛「無線」,那些人上位、那些人冒起,我一於少理。
不曉得,現在流行的美女好像一個款的?《內衣少女》的選角口味跟我跳了節。我沒有興趣等待Stephy穿內衣,覺得鄭中基性幻想Stephy背對鏡頭除bra扣的鏡頭太硬綁綁。如果電影的海報把幾個美少女穿內衣的肉體橫陳,便是影片最大賣點,說實話這包裝不會吸引我進場。
電影的大橋也令人討厭的,富人都是「奇尼」怪,窮小子最深情。電影開始不久,有兩句對白十分礙耳:「冇一個女人我上唔到。」,「冇邊個男人呃唔到。」男男女女只有哄哄騙騙,但《內衣少女》沒膽做「晚九朝五」,少女依舊純真、貞操依然可貴。最難堪的是,結局又要回到純潔真愛的老掉牙話題,一頭一尾非常突兀。鄭中基如果是少女殺手,把他暗戀Stephy、得知她失去處子身編排為戲劇衝突,怎樣也說不過去。徐天祐的純情輔警,會做飯又愛整齊,是個完美的可愛小白臉;然後另一面把有錢佬寫得有咁cheap得咁cheap(莊文強),便很老套及壞品味。影片開始時說Stephy是內衣調查員,往後的劇情發展卻全沒關係。港喜劇最大的問題還是劇本,把一切枝節及笑話拿走,便發現戲橋完全說不通,卻硬要拚湊成90分鐘的故事。

但《內衣少女》的小節夠胡鬧、瘋狂。比如Stephy喜歡的才子「刁傑」(也是回來查找才知,那是「農夫」的成員)。初看有些反智(除了有錢人,香港電影也愛拿閱讀及知識來開玩笑),但細看小節又蠻到位。刁傑的簽名會,出版社是「皇城圖書」,連徽號也像「皇冠」。刁才子埋怨自己寫專欄、寫書,做電台電視,最欠的就是時間,所以要盡快得到Stephy。Stephy說:「點解次次同我講完D野,第二日都係報紙見到既?」也是影片對專欄、多產作者的挖苦。

說到底,《內衣少女》繼續兩套邏輯:一是把「東壹」、網上討論區「裝裙底」的風氣發揚光大,少女是被看、被「上」的對象/想像。二,《內衣》的富人名人全面PK,窮人最可愛。港人拜金,電影故事偏要忸忸怩怩,尚富貴又搞民粹,變成裡外不是人。

(後記:幸得Kwong指正,這下才知一直搞錯天祐與又南。連莊文強及麥兆輝也混在一起,真失敗。順帶一提,《內衣少女》中的安志杰好掂,大大隻隻扮純情哈佛生,遇上舞小姐JJ獻真感情。條橋又係老套到冇人信果隻,但安志杰好很型,是另一重要賣點。「安志杰」我沒有記錯吧?)

2008/08/05

Ming's Choice Aug 2008

Ming's Choice 明明是好戲     2008年8月
日期:2008年8月17日星期日   下午2時至5時
《聖院鐘聲》(The Bells of St. Mary's)
Dir: Leo McCarey
USA      1945       126mins     black and white
English with English subtitles

Leo McCarey是較受忽略的美國導演,他拍電影多、開始得早,也有擲地有聲的佳作,《The Bells of St. Mary's》便是其一。尚雷諾亞曾說:「在荷里活,沒有導演比McCarey更明白『人』。」《The Bells》請來兩位大明星演出,冰歌羅士比(Bing Crosby)及英格烈褒曼(Ingrid Bergman),分演神父及修女。影片中,歌士比及褒曼的角色性格不同、處事風格也有差異,但都為了同一目標努力,設法保留他們的St. Mary's學校--面對土地發展的需要,St Mary's面臨被「殺校」的危機。賓歌士比繼續前作《Going My Way》宅心仁厚的神父角色,並不忘展露歌喉。英格烈褒曼在《北菲諜影》及《戰地鐘聲》後如日中天,在這裡飾演對教育工作孜孜不倦的艷尼。導演Leo McCarey的天主教徒身份,對二次大戰的苦難感受特深,戰後他拍成的《The Bells of St. Mary's》,對人性及人的尊嚴有獨到寫照。影片流露絲絲入扣的愛與關懷,看得人愜意又心暖。
放映後,舒琪將到場與我們分享。

嘉賓:舒琪(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院長)

2008/08/03

我們沒有Comic-Con

我冇得揀啫,有得揀你慌我會去動漫節咩。
這個星期以來,看國外網誌那些「Comic-Con 2008」的報導已垂涎三尺。同你鬥大,單是場地面績已經是動漫節的5倍。同你鬥hot,人家也越搞越大陣仗,成為荷里活推介猛片的重要場合(《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Watchmen》及《The Wolfman》都有presentation及問答session)。如果對荷里活沒興趣,Comic-Con也有很多形形色色的活動,座談會、面見創作人等等。
看看那份長篇的活動名單,一個叫「Masters of the Web」的座談,邀網絡媒體談談新媒體如何影響電影製作。「Indies in Comics」,顧名思義,是關於如何獨立出版漫畫。「The Making of Street Fighter IV」,「街霸」最新版的介紹,我們在動漫節只看到trailer。「LGBT Portrayals in Comics」,是關於同志、雙性戀及變性人在主流及獨立漫畫中的角色。我的天,為甚麼香港沒有這種水平的流行文化event?
Comic-Con在7月23至27日在聖地牙哥會展中心舉行,一星期前已落幕。這裡是詳細的活動時間表

David Bordwell的妻子Kristin Thompson也去Comic-Con了。她第一年參與此活動,應邀出席一個《魔戒》的研討會。Thompson去年出版了《The Frodo Franchise: The Lord of the Rings and Modern Hollywood》一書後,但凡「魔戒」及「哈比人」(2010)電影的消息都跟她有關係。Kristin Thompson第一篇關於Comic-Con的貼文已上載。主要是幾天下來的見聞流水帳,她的結語是這樣的:「Overall I enjoyed Comic-Con. I don’t think it will be one of those events I long to attend every year, but I would like to go back.」
不少報導說,這個Comic-Con越搞越熱鬧,一年比一年瘋狂。香港的動漫節,幾十萬人前呼後擁,有人為了寶劍、水晶排隊三天三夜;更多人帶備長短鏡頭進場捕閃show girls……。明年爭氣儲錢,放棄動漫節,飛美看Comic-Con。

Comic-Con的官網:www.comic-co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