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令人悲傷的消息。
保羅紐曼享年83歲,因為敵不過肺癌,這位英俊、正氣、老而彌堅的荷里活巨星撒手塵寰。
我最喜歡兩個保羅紐曼,一個是《沖天大火災》(The Towering Inferno)中的救人英雄。《沖》片是我在影院第一次看見紐曼,當時年紀小,一家人住在九龍城東頭村,父母最愛的娛樂就是帶我兩兄弟到新蒲崗的麗宮戲院看電影。《沖天大火災》在麗宮至少看過兩遍(其後再在明珠台不知重溫了多少遍)。印象中保羅紐曼及史堤夫麥崑這兩個名字也是母親最先告知我的。
第二個是《金錢本色》(The Color of Money)的「快手」Eddie。那年頭讀中學,開始對電影入迷,喜歡史高西斯,《金錢》是他在影院公映的新片,第一時間從荃灣跑到長沙灣去看(戲院今已折卸,我連名字都忘了)。讀實話當年看影片有些不明所以,但紐曼的演出卻十分難忘。他憑《金錢》拿了奧斯卡影帝,有說是他幾次名落孫山後的「老人牌」安慰。但紐曼的魅力及實力,不用那個小金人也是有目共睹的。
因為《金錢本色》,後來也追看了《江湖浪子》(Hustler),《江》也是我十分喜歡及不斷重看的紐最經典。後來也陸續看了很多紐曼的影片,如《Hud》、《朱門巧婦》(Cat on a Hot Tin Roof)、《神槍手與智多星》(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老千計狀元財》(Sting)、《逃獄金鋼》(Cool Hand Luke)、《The Long, Hot Summer》、《The Left Handed Gun》及Hitchcock的《Torn Curtain》等等--紐曼跟導演Martin Ritt合作過很多次,Ritt是荷里活著名的左翼份子,作品帶有濃厚的社會關懷。我雖不屬於紐曼成名的年代,但那個年代的荷里活令我嚮往,紐曼的作品也一直伴我成長。
早陣子知道紐曼患癌,也看過他因病嚴重消瘦的照片。八十多歲高齡患上危疾,似乎也是遲早的事。然即使如此,今天在網上讀到他身故的不幸消息,仍覺突然,也難掩傷感。祈願他安息。
2008/09/28
2008/09/27
高達trailer.HD碟報
看看一段高達的最新影像。
這是他為維也納電影節拍的預告片。這1分10秒影像,聲畫依然不協調,非常陌生化。有《戰艦波特金》、一個接吻慢鏡(據說來自1929年一部德國片)及另外一些影像,聲音也是千奇百怪的,好像還包括網球場上的--想起上次《Everything is Cinema》的作者說,高達深居簡出,喜歡看French Open。
碟報:
藍光碟終於有些看頭。《教父》已出版,在德發有售,索價六百多元,最近窮得要命,暫時只得作罷。另外一部西部片《How the West was Won》也很吸引。高清版一片兩碟,一碟是正常電影版,另一是仿「cinerama」的弧型闊銀幕版。未有機會看到cinerama的真身,看這弧版感受感受也好。
《沙勞》的藍光測試出來了。HD比SD各版的影像都要出色。過去曾深受《沙勞》教育的影癡同好已在磨拳擦掌,誓要以高清姿態重溫折磨、酷刑及吃屎等場面。
《紅色沙漠》藍光將在10月20日問世。曾幾何時《紅》及《沙》都是DVD rare title,eBay上炒價頗高,今天兩片都為高清打頭陣,比任何藝術電影的高清化先行。選《紅色沙漠》也夠幽默的,這雖是安東尼奧尼第一部彩色片,但看上去卻比他的黑白片還要灰沉。《紅》有機會成為顏色飽和度最低的一部高清彩色片。
這是他為維也納電影節拍的預告片。這1分10秒影像,聲畫依然不協調,非常陌生化。有《戰艦波特金》、一個接吻慢鏡(據說來自1929年一部德國片)及另外一些影像,聲音也是千奇百怪的,好像還包括網球場上的--想起上次《Everything is Cinema》的作者說,高達深居簡出,喜歡看French Open。
碟報:
藍光碟終於有些看頭。《教父》已出版,在德發有售,索價六百多元,最近窮得要命,暫時只得作罷。另外一部西部片《How the West was Won》也很吸引。高清版一片兩碟,一碟是正常電影版,另一是仿「cinerama」的弧型闊銀幕版。未有機會看到cinerama的真身,看這弧版感受感受也好。
《沙勞》的藍光測試出來了。HD比SD各版的影像都要出色。過去曾深受《沙勞》教育的影癡同好已在磨拳擦掌,誓要以高清姿態重溫折磨、酷刑及吃屎等場面。
《紅色沙漠》藍光將在10月20日問世。曾幾何時《紅》及《沙》都是DVD rare title,eBay上炒價頗高,今天兩片都為高清打頭陣,比任何藝術電影的高清化先行。選《紅色沙漠》也夠幽默的,這雖是安東尼奧尼第一部彩色片,但看上去卻比他的黑白片還要灰沉。《紅》有機會成為顏色飽和度最低的一部高清彩色片。
2008/09/07
寇比力克的盒子
發現了這段紀錄片,興奮得毛髮直豎。
年多前為了準備Kubrick的電影課,讀過一篇Jon Ronson的文章。Ronson是英國衛報的作者,在文章說1995年收到一個令他驚喜萬分的電話:Stanley Kubrick的秘書來電,說Kubrick希望得到Ronson在電台講關於奧斯威辛集中營的錄音。
Ronson把聲帶寄去後沒再收任何消息。1999年Kubrick病逝,2001年他收到另一電話,一個叫Tony的人邀請他到Kubrick的大宅。他去了,看見了Kubrick的工作間及無數收藏盒子。Ronson是第一個接觸到這批盒子的外人。自此,Kubrick的盒子故事,透過Ronson的文字流傳海內外。
昨天從「Mystery Man on Film」網誌得知,Jon Ronson把盒子奇遇拍成紀錄片了。於是傳聞已久的Kubrick大宅,他儲存盒子的方式一一呈現眼前。Kubrick在晚年,單是為了預備拿破侖影片,他就收藏了18,000文件及書本、25,000張index cards。Kubrick本人的飲食習慣,也跟隨拿破侖而改了。
上圖:Kubrick的《亂世兒女》場景照片庫(照片來源)
這video顯示了Kubrick資料搜集的巨細無遺、整然有序。《大開眼介》一家佈景咖啡館、化裝舞會衣服店、甚至是大宅的巨大鐵閘,Kubrick也收藏了無數的參考照片。他的姪兒是攝影師,也講述了為他搜求場景及拍照的經過。
這video也揭示了Kubrick如何處理粉絲來信,他共分三類,正面的(F-P)、負面(F-N )的及古怪的(Crank)。影片訪問了其中一個「古怪」影迷,他真人並不怪,而且是一個成功的電視編劇。
盒子最後離開了大宅,Kubrick的家人在2007年3月把所有資料捐贈予倫敦的University of the Arts(按此看Archive網頁)。大學為這批資料製作了一個專有的收藏庫(我想起小思在中大圖書館的香港文學資料庫),供電影系等學生參考。Ronson在紀錄片最後一句旁白:這批盒子,紀錄了一位天才的節奏。
在網誌一直看下去,才發現Mystery Man已經寫了八篇關於Kubrick's Napolean文章。按此可看到文章目錄。
年多前為了準備Kubrick的電影課,讀過一篇Jon Ronson的文章。Ronson是英國衛報的作者,在文章說1995年收到一個令他驚喜萬分的電話:Stanley Kubrick的秘書來電,說Kubrick希望得到Ronson在電台講關於奧斯威辛集中營的錄音。
Ronson把聲帶寄去後沒再收任何消息。1999年Kubrick病逝,2001年他收到另一電話,一個叫Tony的人邀請他到Kubrick的大宅。他去了,看見了Kubrick的工作間及無數收藏盒子。Ronson是第一個接觸到這批盒子的外人。自此,Kubrick的盒子故事,透過Ronson的文字流傳海內外。
昨天從「Mystery Man on Film」網誌得知,Jon Ronson把盒子奇遇拍成紀錄片了。於是傳聞已久的Kubrick大宅,他儲存盒子的方式一一呈現眼前。Kubrick在晚年,單是為了預備拿破侖影片,他就收藏了18,000文件及書本、25,000張index cards。Kubrick本人的飲食習慣,也跟隨拿破侖而改了。
上圖:Kubrick的《亂世兒女》場景照片庫(照片來源)
這video顯示了Kubrick資料搜集的巨細無遺、整然有序。《大開眼介》一家佈景咖啡館、化裝舞會衣服店、甚至是大宅的巨大鐵閘,Kubrick也收藏了無數的參考照片。他的姪兒是攝影師,也講述了為他搜求場景及拍照的經過。
這video也揭示了Kubrick如何處理粉絲來信,他共分三類,正面的(F-P)、負面(F-N )的及古怪的(Crank)。影片訪問了其中一個「古怪」影迷,他真人並不怪,而且是一個成功的電視編劇。
盒子最後離開了大宅,Kubrick的家人在2007年3月把所有資料捐贈予倫敦的University of the Arts(按此看Archive網頁)。大學為這批資料製作了一個專有的收藏庫(我想起小思在中大圖書館的香港文學資料庫),供電影系等學生參考。Ronson在紀錄片最後一句旁白:這批盒子,紀錄了一位天才的節奏。
在網誌一直看下去,才發現Mystery Man已經寫了八篇關於Kubrick's Napolean文章。按此可看到文章目錄。
2008/09/06
政壇Mini Me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