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15
Piaf.Cerdan.LaMotta
《粉紅色的一生》(La Vie en Rose)人人都讚。看過電影後,也急不及待把Piaf的CD拿出來反覆再聽。看過故事,知道某些經典歌的由來,聽的時候又有不同味道(是的,看完電影就當讀過傳記,別說考證了)。
傳記電影一直不討好的原因,也許是這個類型先天的問題。人的一生這麼長,偏偏要高度濃縮在兩個多小時內。編導要選他/她一生的甚麼片段?要塑造他/她是一個甚麼性格的人?甚至為其性格、成就及結局建立一個怎樣的因果論?兩個小時都顯得太昭然若揭。素材太多,時間太少,太著意童年背景與成長的膚淺對照,都是看很多傳記電影覺得納悶的原因。
《粉紅色的一生》那種插敘比較特別,加上演員實在好,又有兩個匠心獨渾的長鏡頭(不過,給觀眾看到突出的技法是好是壞?有沒有跟整套影片的風格不協調,太過簽名式?可以再想想),所以此片在傳記電影中算很出色了。「香港仔」在他的Blog說,影片值3.5分,因為Piaf的名曲再多一分,於是有4.5,很貼近他的5星滿分。
回來查一下資料,知道Piaf的情郎、因撞機意外離世的拳王全名是Marcel Cerdan,在1949年10月身故。同年6月,他輸掉拳王寶座,他的對手正是Jake LaMotta,即《狂牛》(Raging Bull)中的羅拔迪尼路。下面是在Youtube找到他兩對賽的新聞片段。
說起來,《狂牛》、《日之丸》(The Sun)及《希特拉最後十二夜》(The Downfall)都是傳記片。不過記的不是一生,只是一天或一段日子。如是,比起硬是要套「童年→成長→終老」的完整傳記影片踏實許多(如《卓別靈傳》),因為編導犯不著去製造一套廉價的因果公式,也不一定要用年青的意氣對比晚年的遲暮(晚年、老死總是孤獨的,誰不我見猶憐?),可能更合於拍攝電影,更有條件成為不朽的經典。
PS: 原來不少人看這部電影時想起Anita Mui。讀翻書諳法文的你,也許不願意承認?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4 則留言:
我在另一個討論區所講,
我對這電影頗失望,
又是那種讓主角show off演技的電影,
剪接很亂, 雖然要跟不難, 但不少
地方因為, 混亂的剪接而無感人的
力量.[例: 曼曼被拉走那部份]
Edith Piaf 由見到她的愛人回來的
幻想,到知道她的愛人死去,
然後去到舞台唱歌那個長鏡頭,
是這電影的亮點,但處理長鏡頭的
功力尚有進步空間。
[倫敦來客雖然是Bela Tarr失手
之作,但每個長鏡頭都有他的功力,
只怪Bela Tarr 和 László
Krasznahorkai 的編劇技巧退步了一些]
大鼻子情聖[ 謝勒狄柏度
(Gerard Depardieu) ]
當Edith Piaf的伯樂, 在這電影中
沒有太大發揮.Marion Cotillard
演譯 Edith Piaf的20歲到她的死亡,
有很大發揮空間, 她表現都不錯,
影后提名是不會有太大問題,
不過, 她表現手緊的時候, 太用力,
過了火,反而出不到老到手震的效果.
這是扣分位.
幻想 應該是幻象
謝謝你啊 SONUS CAT!
倫敦來客未看啊 很想看,,,
是啊 有時也怕一些擠眉弄眼的好演技
或者 演親白痴仔就高分什麼的
好似 my left foot, rain man 都要俾oscar依D.,,,
la vie en rose 的marion cotillard,
最叻係將自己變成另一個人吧?...
好似ben kingsley做甘地咁..
8-)
Although autobiography has never been my cup of tea, I also prefer "The Downfall" because its perspective is from the viewpoint of Hitler's secretary about the destiny of Hitler & his Nazi comrades in the bunker before Germany surrendered in 1945. Probably I would say that I can learn more about Ireland's history in "Michael Collins" than Edith Piaf's autobiographical movie as there is no coherent flow of time in the latter.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life of Edith Piaf is legendary, the treatment of time in the movie is a bit shattered.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