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越來越不可思議,最近竟同時加了翠如、陳雲大師及Jonathan Rosenbaum幾個偶像。呵呵~
08年就要過去,不是做甚麼回顧,但自己的生活確實有點不同。有朋友不知道,我去年12月已辭掉HKU的工作,08年是自由身份,在家工作,弄女為樂。但9月開始,因為要負責APA三個課程,又要看電影,偶爾寫東西、打機甚麼的,即使在家,也談不上閒賦。後來乾脆不用任何instant messenger了,blog的更新亦少,為了備課很多時沒好睡。
自由身份,最好是時間彈性。十多年來的辦工室工作,無論性質幾有趣,都少不了「交人」的義務,一星期五天的朝九晚七(最起碼)賣給老闆,這是打工的悲哀。自由工作,星期四我一定去戲院,也愛四處找吃的,想去便去,有時找朋友聊天,留在家則湊女。壞處呢?當然是收入少了,從前正職又兼職,錢多身痕,常想買新hardware;今年呢,買碟也謹慎。不敢縱容買欲,非必要的花費可免則免。約朋友盡量在九龍,不想過海花十多元車費。
在APA兼職幾年了,開心是偶爾有同學鼓勵,但機會當然少。更大的滿足感來自當中自學,即使同一個課,每年再準備的時候都有很多新發現,面對不同班的反應也不一樣。當然,教書令人沮喪的時候更多,那些不說了。
今年下半年有個關於紀錄片的課,與同學一起看紀錄片的發展,讀了一些書及看過不少經典。學期差不多完結前,同學以兩人為一組分成十組,報告十套我選擇的紀錄片(由九十年代到二千年後)。報告超時了,原來五個小時的課上了七個多小時。但時間其實過得快,因同學介紹的紀錄片引發了熱烈的討論,由紀錄片的作法到不同影片的議題,感覺極充實。這課節的質素很高,真正的教學雙長,令人如沐春風,這些年來可說絕無僅有。
同時間我也繼續電影的插科打諢,比如每月在BC放戲及討論,定時候逼自己細讀一部電影,跟別人分享--也實在感謝幾年來每月都來捧場的影迷朋友。然後還有其他的講座,一般在資料館舉行。年內也有好幾次入中學的,又是與別不同的體驗(為甚麼說「入」學校?好像深「入」虎穴?或說明學校與世隔絕?所以才要「入去」?)。12月我在東涌一家中學上了四節影評工作坊。學校很隔涉,每次都要打車。有幾個中四男生極好動,上課時不安於位,放學見到校長開車離去,會跟在後面大聲呼叫「搞錯呀校長唔車埋我地!」然後他們幾乎一起想到,說要「GTA」校長部車。真係掂~
回看中學,真是不一樣的世界。在學時感覺不到,可能做學生總有方法令自己快樂;現在去看不同學校,總覺其沉悶,專制;學生在課堂不是搗蛋,便是慣了悶聲不響。我有時覺得,我們是不是太愛說「乖」字?所以心目中學生、兒女只有「乖」與「壞」這兩類別?幾天前在APA的課堂與同學重看張虹的《中學》,學校專制、水皮、悶棍的印象只有增沒減。不過,說來像事不關己,自己又何嘗不是這種環境過來?
放映《中學》,張虹來了跟同學聊。放映後的討論很踴躍,最後超時。張虹也感意外,我很欣慰。
早陣子也為鮮浪潮及IFVA做評審,看了不少短片。似乎短片賽現都依賴浸會、城大,IVE、APA以至理工的學生作品,其他業餘拍片的只佔少數。然後這個星期天是評論學會大獎,明年初是金像獎,可能還會參與南方都市報的傳媒大獎,不過我看港片太少,而且有bias,不算熱衷也不大期待,但也會盡量把要看電影看完。
頗期望明年5月的「T4」。09年還有其他事情,但願一切順利。祝各位新年快樂!
二女快兩歲,可愛像我。
6 則留言:
祝你一家有個美滿的新一年。
又,我終於搬左喇,返左港島。
整體來說,你正在修煉電影這門功夫。
東二打六
你說學校「專制、水皮、悶棍」,我在英華讀書七年,只能認同「水皮」。
英華大部份老師都開明、風趣。班際比賽、聯校活動,讓我們任舞任搞。
其實學校不管,老師「水皮」,我們更快學懂約束自已,自專自律。
英華仔都是上課搗亂、下課打機、回家勤力的學生。這是英華傳統。
下學期將到,家明,我會大力十卜你在沉悶、水皮、專制的校園內繼續發功,於光影間嬉笑怒罵,並絕不會令你以為自己每個星期都要上神功戲壇表演的!放心~
校園神功戲戲壇觀眾之一
我也覺得現在的IFVA變了質
像是電影媒體學校作品巡禮
刺激感少了...
其實可唔可以咁樣呢
其中一個PROGRAMME 是給有關的學校畢業生去競賽...
另一個真的是給予公眾的...
Encourage diversity...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