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04

三條窄路

崔允信的《三條窄路》編劇是麥欣欣。這陣子我愛說的爛gag,是本地獨立片原來流行「麥x欣」,先有《蝴蝶》麥婉欣,然後是《烈日當空》的麥曦茵,再來是《三條》的麥欣欣。
看《三條窄路》,有多年前看崔允信《憂憂愁愁的走了》的感覺。兩者我都喜歡,覺得都是為時代發言,講商業片沒興趣的故事。《三條》甚至比《憂憂》更貼近社會脈搏,劇情含沙射影,可跟現實對號入座。七一、天星皇后、喜帖街連串事件後,社會不滿、民間抗爭的勢頭湧現,獨立電影是不是找到新落腳點?錄影力量不愁寂寞了,今天連影意志的劇情片也左傾;-)。題外話,影意志及亞洲獨立電影節漸見草根,百老匯電影中心及其亞洲電影節則意無反顧搞形象及中產,兩者相去愈遠。無他,說到底百老匯不也是盤生意。

崔允信獨立影片的主角,從憂憂愁愁的帥哥余文樂,換成令人肅然起敬的論政牧師廖啟智。《三條窄路》一次過網羅社會不同階層:把名咀、古惑仔、差佬、牧師、娛樂攝記、一樓一、公安等人物扯進大集團的醜聞,借虛構事件批評媒體沒有專業操守,香港財團草菅人命,保守教徒見利忘義。我覺得《三條》「勇敢」,不是說怕得罪甚麼權貴(誰會蠢到自認是片中的PK有錢佬或雜誌老總?);乃是影片題材吃力不討好,但崔允信卻一意孤行,銳意以《三條》為時代立傳。
只有警隊madam包庇事件那段,我有點看不出所以然。

《三條窄路》像國外著名的political thriller,這類型在香港很稀有。影片某些場面的剪接讓我想起索特保的《毒網》(Traffic),但《三條》的攝影有點模稜兩可,時搖時不搖的。眾角色中,廖啟智演的牧師集正義、耐心、勇氣於一身。如果教會的牧師都是這樣的,我一早信耶穌了。
關於「亞洲電影節」的是非,我聽過影意志及百老匯解說不同的版本,固然也是各執一詞,最後難以判辨。無論如何,分手已成定局,影意志跟百老匯各奔前程。影意志獨自舉辦「亞洲獨立電影節」,今年初見,選片雜亂像個cult片秀,教觀眾不懂取捨(除此以外網頁也做得不好,查找資料及網上購票都不方便,但這問題較次要)。選片雜亂、良莠不齊,是不是要同時兼顧「亞洲」及「獨立」兩條戰線而力有不逮的後果?

3 則留言:

Eric Spanner 說...

錄影力量也沒了。有其意志的,叫影行者。當中該有些故事,但未曾與聞,無法說。

the sole of christopher eccleston chinese fan site 說...

能夠用廖啟智去做主角,這位崔允信的胆色可見一班,只是電影創作思維弱了點,要改善問題不大。

匿名 說...

編劇叫麥欣恩,不是麥欣欣,科大碩士,師承鄭樹森,論文寫許鞍華,如今在新加坡國立大學讀博士,導師容世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