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家》以前是搞甚麼的,我不知道;電視漫畫,我沒有看過。但看電影版,製作馬虎(連很多日本的OVA都不如),爛gag,情節老套﹣﹣看母女互換身份,2003年的美國片《衰鬼媽咪》(Freaky Friday)有趣得多。《我》片真是因陋就簡,片中母親角色粵語配音不住重覆吳卓羲《別怪他》兩句歌詞,就以為觀眾樂不可支?!
最無恥是這些壞電影背後的「符碌」心態,以為「包裝」、「明星」或「話題」隨意一項,總可吸引某sector的觀眾(電影全是marketing的運算遊戲)。拍片只定最底線、最起碼的要求,然後一窩蜂追逐那底線,與一般人理解的「藝術創作」相去遠矣。當然「符碌」不只拍電影,這份精神也充斥在大街小巷,體現在不同崗位界別的人身上。漸漸發現,「孜孜不倦」、「力求完美」、「埋頭苦幹」、「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在當今香港景況下,不但有些痴人夢話,甚至越來越帶貶義﹣﹣我們社會敬佩一個「孜孜不倦」的年青人,還是三兩年間變成「窩輪一眼通」的珠珠呢?
這陣子看了特多搵笨實的電影。《破事兒》只看了兩個段落,也已經想死。健吾說,《愛鬥大》浪費地球資源。連本想捧捧江若琳場,到影都戲院走一趟的我,都打消了念頭。
做人做到咁,拍戲拍到咁,點解唔死左佢算數?
4 則留言:
>做人做到咁,拍戲拍到咁,點解唔死左佢算數?
因為生命很寶貴。
《破事兒》雖然質數參差
但係香港其他導演就唔敢亦冇創意拍得出咁樣既野
做人做到咁,拍戲拍到咁,點解唔死左佢算數?
睇到呢度爆笑:P
同一個故事拍在不同導演手會有不同效果,問題是導演點拍? 演員點演?
大中華導演對劇本運用空間理解薄弱,而且讀書甚少,不能活用自己個人技巧拯救垃圾劇本。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