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12

《春光乍洩》43年

《春光乍洩》(Blow Up)在銀幕上感覺跟DVD完全不同,DVD的感覺較「浮」,菲林的顏色很「實」。而且因為銀幕大了,觀眾在影院更專注,不少人第一次看已經留意到畫面細節,比如一開始不久這個穿崩鏡頭。
照片來源

所以說,電影永遠是在戲院看的好,尤其是不產於DVD年代的經典電影。

《春光乍洩》固然是電影史上一宗經典懸案,影片到底是珍珠還是糟粕的爭論,由六十年代一直討論至今。評論界幾乎一面倒地追捧《春光》,上面照片來源的網站比較了IMDB網友及Rotten Tomatoes影評人的給分,網友平均分是7.4,屬中上級別,爛蕃茄的影評人卻全面推崇(92%)。憑此也看到,《春光乍洩》對兩種觀眾吸引力之不同。
也有影評人不喜歡或討厭《春光》,這照片來源網,分析之間的言詞也頗帶嘲諷,結語是這樣的:「If you are into arty, symbolic, surreal, films without a coherent narrative structure, in which it may turn out that everything was an illusion (or not), this is such a film, and it has been professionally (and pretentiously) made.」

至於跟《春光》同年代,最著名的喝倒采影評首推Pauline Kael的《Blow-Up - Tourist in the City of Youth》,1967年在《新共和》雜誌發表,其後收錄在Kael的影評集《For Keeps》內(企鵝,1994)。文中,Pauline Kael以默劇演員Marcel Marceau開始(Marceau前年逝世,電視新聞也有報導),說明Marceau雖非她那杯茶,但明白Marceau對很多人的意義--你說不喜歡Marceau、對他沒感覺,好像會觸碰了這些人的神經,甚至是反對他們。Kael說《春光》個案,情形類似。

Kael原文頗長,建議剛在影院看完《春光》的朋友仔細一讀。文章有幾點很好玩的,第一是關於影片的零碎但symbolic的影像:街上的修女、巨大的螺旋槳、兩個放狗的同性戀者等。Kael說,單單在大麻派對上冒升的煙,便足以turn on某些觀眾,這些意象的詮釋空間更是大有可為。Kael的言辭很尖刻:「安東尼奧尼若指出那兩條狗已被閹,觀眾也會讚賞。」(Antonioni could point out
that the poodle is castrated, and he'd prorrably be acclaimed for that)因為是大師,所以《春光》每個細節都有深刻寓意、都堪玩味細嚼、都是藝術家的匠心獨運(包括攝影師出鏡穿崩,也可說成是呼應影片的「真實」及「虛幻」主題),很容易墮入過度詮釋的迷思。
Kael也摘引其他恭維《春光》的影評來反詰。《時代》雜誌的語句很啜核,一定要看原文:「"Antonioni's anti-hero"-who is said to be a "little snake" and "a grincingly accurate portrait of the sort of squiggly little fungus that is apt to grow in a decaying society"」、「ho1ds in his possession, if only for an instant, the alexin of his cure: the saving grace of
the spirit.」。「fungus」是菌,「alexin」是殺菌劑,Kael說,她的Webster查不到「grincingly」的意思(呵呵~)。《時代》影評的意思大概是,《春光》的反英雄主角,漠視別人的生死,是滋長在腐朽社會中的細菌。Kael隨即反問:倘若男主角把屍體事件報警處理呢?是不是已展露他人性一面?按《時代》的推理,他是不是已經OK了?若他已OK,他還能為腐朽社會代言嗎?或者,到那時候,社會還算不算腐朽呢?--這些統統只有《時代》才知道。

《春光乍洩》的「超晒班」還是「扮晒野」的爭議,隨著1999年一封「屍體公開信」再掀討論。在影片中飾演屍體的Ronan O' Casey,寫信給影評人Roger Ebert(Ebert是推崇《春光》的影評人之一),說《春光》根本部爛尾片,因為安東尼奧尼嚴重超支及超時,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在無謂支節上(如他嫌馬路不夠黑,要人為路面重新髹色,浪費時間)。意大利監制來到英國後,極為震怒,拍攝停工,全部打道回意。安東尼奧尼用有限的片段,勉強剪成一部《春光乍洩》。很多要拍的片段未拍成,所以故事不大自圓其說,卻因為打著歐洲大導名牌,影片於是成為傳奇、enigma、mystery及art。
Ronan信件也提及Jane Birkin的著名露毛鏡頭(正是香港片名《春光乍洩》來源;台灣直譯叫《放大》),也極可能是個美麗誤會。原信內容見此
我是因為多年前看《春光》而戀上Vanessa Redgrave的(此後她新舊影片都不放過),所以我喜歡這個網站既有分析,也有更具麻甩影迷參考價值的「Nudity Report」。而關於Redgrave的乳頭時見時隱的問題,DVDBeaver這篇文章也做了比較,看官不妨參考。

2 則留言:

匿名 說...

露點?!等二打六向道德小布殊(唔應該只係針對塔利班o者)報寸。

王人白 說...

在下才剛剛看完這套神檯級的 Blow up。也看過一些有關這套片子的評論或者導讀。我或者坦白點吧!對!Blow up 是有很多"很好玩"的地方,但不值得這樣人們這樣日夜褒揚吧!又要用到符號學,一時又用上現象學。一套滿是意外的電影,真的值得我們這麼用心嗎?真是不敢肯定。

我反而更喜歡安東尼奧尼較前期的《夜》。《夜》給我有更古典古雅的感覺。

另外,請問家明,上面你提到 Pauline Kael 對 Blow up 的評論,我可以在那處看得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