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Arhur Cohn相遇的故事還沒有完結。 訪問後的第二天即3月25日,收到他的電話,他說晚上將離開香港,向我道別。他準備了一些他監製電影的DVD送給我。他還說了一些William Hurt及他對我的恭維話(我聽得飄飄然…細節都忘了)。我不曉得,大概是我看過一些電影,使他們印象較深?據說訪問第一天有些記者連《幸福黃手絹》也沒看,對著他們老提私人問題,聽說有個訪問還鬧得頗不愉快。這些流傳叫我跟他們見面前還有點戰競,想不到最後如斯順利、難忘。 DVD boxset以快遞送來,今早即收到了。裡頭有十套Cohn監製的影片,包括狄西嘉的《The Garden of the Finzi-Continis》及以1972年慕尼黑奧運事件為題的紀錄片《One Day in September》,這是他其中兩套贏得奧斯卡獎的影片。前者我很久前看過,當時少半是為了狄西嘉,更主要是為了Dominique Sanda(《同流者》及《1900》的女角);後者則一直只是聽聞,《慕尼黑》公映時也沒找來看。此外boxset還有另外八部影片,要找時間一一細看。 Boxset還有一張便條,Cohn的留言令我感動。他說「I was delighted to meet you. 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認識這位令人尊敬的老先生,真是今年電影節的最大收獲。
Danny Boyle以《同屋三分驚》及《迷幻列車》起家,十多年來拍戲不到十齣。剛憑《一百萬零一夜》膺奧斯卡最佳導演,無巧不成話,幾年前他的《億萬少年》亦以「million」為題。《億》再次顯示Boyle的明快節奏及豐富想像力,俐落、雋永又清新。影片故事講兩兄弟無意得到一筆劫案橫財,他們得盡快把千金散盡,因不日後英鎊將會被歐羅全面取締。兩兄弟面對大筆金錢,就有兩種不同的洗錢態度。別誤會,《億》的小男孩沒帶半點銅臭(跟《CJ7》那些勢利鬼小孩儼然兩極)。Danny Boyle兩齣「百萬」電影好像是特別拍給我們看的,一來我們對「百萬富翁」節目不陌生;二來我們發錢寒,一輩子都望發達。說甚麼通識丫,先讓我們的小孩認清甚麼才是重要再算喇,《億萬少年》或可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