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31

Ming's Choice Jan 2011

明明是好戲
2011年1月


Date: 16-Jan-2011 (Sunday)
Time: 2-5pm
Venue: Broadway Cinematheque, Yaumatei

《2020》(Blade Runner)(2007年終極高清版)

dir: 烈尼史葛(Ridley Scott)
1982 117mins USA/HK
Eng with Eng subtitles

這陣子才想起,「明明是好戲」這個小圈子放映已過了六個年頭。

在2005年1月開始,至2010年12月,每月一次,每次放映不同電影,放映後與來者討論,也印發資料或延伸閱讀文章。不管來的人多不多,每次都是逼自己仔細閱讀一部電影的好機會。

當初原意,出於今天電影數目太多,但靜心細閱的機會太少,很多人像我一樣,開始慣了藏/買而不看、沒暇看。電影沒被看、沒被討論,再好、再經典的作品都枉然。這每月一次活動,算是對自己購物及消費慾太旺盛的一點阿Q式心理補償。

2011年,只要我無穿無爛,這活動還會繼續。1月有點自我慶祝feel,選一部與年份有關的經典片,算活動踏入第七年的紀念。為甚麼選烈尼史葛的cult sci-fi classic《2020》?1)有朋友建議留待2020年的「明明是好戲」放映,我說等不及,九年太久,不如爭朝夕;2)《2020》的高清碟出版是年前盛事,影碟同時把八十年代公映版,九十年代導演版及2007年終極版盡冶一爐,這次放映終極版,也將談談各版本比較。3)對烈尼史葛、夏里遜福、Rutger Hauer、Sean Young、Vangelis等人而言,這是此生無悔的傑作。

本事:夏里遜福演的銀翼殺手奉命要終結「再造人」的生命,姿態有些老油條的他,竟經歷了一次與別不同的生命體驗。

關於《2020》有說不完的話題:到底它精彩在那裡,影迷何以樂此不疲的一看再看?為何同年的其他科幻片如《Tron》沒這能耐?它跟Philip K. Dick的小說有甚麼差別?跟Dick其他小說改編的電影又有何異同?影片跟我們邵爵士有何關係?從某角度這原來是一部香港電影?《2020》在普及文化及電影中有甚麼重要角色及影響?……這些問題,記得的話,都會在當天探討。

trailer:

2010/12/08

Ming's Choice Dec 2010

明明是好戲
2010年12月

《傾城傾國慾海花》(Lola Montès)(HD版)

Date: 19-Dec-2010 (Sunday)
Time: 2-5pm
Venue: Broadway Cinematheque, Yaumatei


Dir: Max Ophüls
1955/France/114mins/French with English subtitles

《傾城傾國慾海花》幾年前數碼修復,一部五十年代的彩色電影以艷麗姿態再次展現觀眾眼前,聲勢本來不比《紅菱艷》少,在好些地方更是首輪re-release。奈何香港的影院及影展一直沒選上,今天只好依賴高清來聊以自慰。

《傾國》是大導演Max Ophüls的遺作。Ophüls德國出生,先後在德、美及法國等地拍片。他晚期在法國的幾部影片,華麗奪目,長鏡頭令人嘆為觀止;寫古裝豪門的情事、人性的偽善與醜惡也極盡挖苦。《傾國》是Ophüls難得一見的彩色影片,顏色、構圖、影機運動、服裝、音樂及佈景都有看點,當年在商業上慘敗,幾十年歲月洗滌,已成為Ophüls有口皆碑的名片。

多少年來,《傾國》一直是Ophüls片目上的rare title,即使多年前曾出版DVD,也因為品質不好,令色彩的絢麗效果大打折扣。直至2006年,影片監製的女兒,得法國電影資料館等機構協助,開始了對影片正式的數碼修復工作。拜今天高清技術之賜,使影片無論色彩飽和及解像都更接近當年Ophüls的意圖了。

《傾國》的故事也很好玩的。著名情婦Lola色衰愛弛後流落馬戲團表演,節目是由她倒敘陳年往事。回憶一幕幕湧上心頭,成全了觀眾對上流社會的窺看意慾,也貫徹了Ophüls對人性的審視。

trailer:


2010/11/14

Ming's Choice Nov 2010

明明是好戲
2010年11月


《雌雄大盜》(Bonnie and Clyde)(高清版)

Date: 21-Nov-2010 (Sunday)
Time: 2-5pm
Venue: Broadway Cinematheque, Yaumatei

Dir: Arthur Penn (阿瑟潘)

1967 USA Colour English with English subtitles

BC的圖書角添置了新器材,本月的放映邁向高清化。高清頭炮是阿瑟潘的名作《雌雄大盜》。不只為趕潮流吧,看電影都說要看菲林,高清影碟在色彩及質感還原上比DVD更好,像《雌》就更貼近菲林的味道了。

阿瑟潘今年9月離世,享年88。他一生拍片不多,最聞名要算《雌雄大盜》。《雌》被認定是六十年代「新荷李活」的奠基之作。它玩世不恭,也十分暴力,既回應六十年代反文化的洪流,也受法國新浪潮的影響。阿瑟潘當時45歲,他從五十年代傳統荷李活走過來,在六十年代為電影歷史、類型片寫下新一頁。

《雌雄大盜》的Bonnie與Clyde真有其人,是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的頭號通輯犯,年前米高曼《大犯罪家》拍的是同期另一惡名昭彰的人物。《雌》的tagline是「They're Young. They're in Love....and They Kill People」。經濟低迷,叛逆青年要突破社會秩序,性慾與犯罪成了宣洩口。Bonnie(菲丹娜蕙飾演)本是鄰家女孩,遇上華倫比堤演的Clyde,被他的輕狂深深吸引,兩人一拍即合。Bonnie慵倦的身子、媚惑的眼神,加上一頭凌亂金髮,極盡挑逗能事;《雌雄大盜》一開始描寫這對「姣婆與脂粉客」,充滿性慾的爆發力,已經十分經典。

性與暴力到底何改寫了荷李活的歷史?這次也將順道談談。

trailer:


2010/10/04

Ming's Choice Oct 2010

明明是好戲 2010年10月


Date: 31-Oct-2010 (Sunday)
Time: 2-5pm
Venue: Broadway Cinematheque

In Memory of TONY CURTIS (1925-2010):

《成功滋味》(Sweet Smell of Success)

dir: Alexander Mackendrick

1957 USA 96 mins Black & White English with English subtitles

東尼寇蒂斯(Tony Curtis),荷李活一代型男,剛在9月底病逝,享年85歲。

都說不許人間見白頭,提起寇蒂斯,腦裡還是他幾十年前電影中風騷英偉的模樣。寇蒂斯很帥,五官標緻,烏黑油亮的頭髮,濃眉加一雙深邃的眼睛,可以很憂鬱;但笑起來時皓齒明眸,感覺又非常陽光。

《成功滋味》是寇蒂斯名作之一,在片中他跟畢蘭加士打大鬥演技,兩人在當時都如日方中。JJ(畢蘭加士打)是紐約享負盛名的專欄作家,六千萬讀者的驚人數字,教他呼風喚雨、盛氣凌人;Sidney(東尼寇蒂斯)是他的傳媒經紀,為他四處奔走,對他唯命是從。JJ不滿胞妹搭上了年青的爵士結他手,著Sidney設計中傷結他手,破壞姻緣。在JJ眼中,沒有用錢及關係解決不了的事情,當然包括感情事。他的妹妹會乖乖回到他身邊嗎?

《成功滋味》當年出來,東尼寇蒂斯的演技另人耳目一新。他的角色為了爬上社會階梯而跟專欄作家朋比為奸(奧利華史東的《華爾街》正深受本片影響),在大街小巷及夜店穿梭,渾身解數。影片透過爵士樂,精彩的黑白攝影(出自黃宗霑之手),捕捉了五十年代紙醉金迷的紐約風貌。繁華都市、名利場背後的人性醜態,到了今天仍很有參考價值。《時代》雜誌曾把《成功滋味》選為有史以來百部最佳電影之一,大抵也是看中這一點。

Trailer:


2010/09/05

Ming's Choice September 2010

明明是好戲
2010年9月


Date: 19-Sep-2010 (Sunday)
Time: 2-5pm
Venue: Broadway Cinematheque, Yaumatei

《下女》(The Housemaid)

Dir: 金綺泳(Kim Ki-Young)

South Korea/1960/110mins/Black & White/Korean with Eng subtitles

南韓經典《下女》重拍,未映已成熱話。李政宰、全度妍主演,寫主人與婢女的不倫關係。由開拍到今年康城放映以來,影片尺度大膽的消息不絕於耳。

1960年的原版《下女》也以露骨見稱。一個小康之家,妻子懷孕,鋼琴家丈夫請來年青女傭。某夜滂沱大雨,女傭向僱主示好,兩人發生關係。女傭自此想入非非,提出了不少讓僱主為難的要求;她越來越具侵略性,怪異行徑越來越難測。道貌岸然的鋼琴教師方寸大亂,在性與權力上失去主宰,中產階級的秩序崩潰,逐步引火自焚。

《下女》視覺效果奪目,空間主要是幾個室內場景,已拍出驚慄味道;製作之匠心獨運,連牆壁的肌理都大有文章。有說《下女》是韓國的《大國民》,足見其技法之多變,以及在韓國電影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位置。

舊版《下女》在西方受注目是2003年後的事,不少人看後驚為天人,想不到在當年這部韓片,無論題材、意識及技法都如此創新。馬田史高西斯說《下女》令他吃驚,也多得他主持的World Cinema Foundtion,《下女》在2008年完成了修復,還以新貌向世界觀眾展現。

trailer:



Ming's Choice August 2010

(原來上月忘了貼此告示。)

明明是好戲

2010年8月


Date: 29-Aug-2010 (Sunday)

Time: 2-5pm
Venue: Broadway Cinematheque, Yaumatei

《侏儒叛逆記》(Even Dwarfs Started Small)

Dir: 華納.荷索(Werner Herzog)/1970/96mins/Germany/B&W/German with English subtitles

承上月的《美國朋友》,本月續看/談德國片。

多少有點私心,康文署「說影生花」節目8月輪到我選的《錫鼓》,28日放映後將在電影資料館舉行座談,29日的「明明是好戲」,索性看新德國電影另一導演的名「侏儒片」。

《侏儒叛逆記》確是《錫鼓》的理想「延伸閱讀」,兩片相隔十年,都以「侏儒」為題,甚至都有以矮細、怪異對抗成人世界的構思,相當無政府主義。《錫鼓》改篇文學作品,像部扭曲的德國史詩,橫跨看時代及歷史事件;《侏儒》由荷索自編自導,只著眼一方(侏儒療養院),一段短時間,多用手搖鏡,說故事的方式亦更隨意。

論怪誕,《侏儒》比《錫鼓》還甚,影片黑白攝影,把療養院拍成完全與世隔絕的地方。演員全是侏儒,故事說療養院病人暴動,負責人(亦侏儒!)被禁錮,病人開狂歡派對,縱火、拉倒大樹、玩結婚、亂棍武鬥、開大膽車、馬騮十字架巡遊、品評雜誌的美體、欣賞母豬哺育……此起彼落的笑聲、杯盤狼藉、無厘頭行徑、片段式的敘事,都是回應「理性」與「秩序」的最有力武器。

9 月開學了,以《侏儒叛逆記》總結暑假應景。叛逆最後點收科?來看自有分曉。


2010/06/29

Ming's Choice July 2010

明明是好戲
2010年7月

《美國朋友》(The American Friend)

Date: 25-July-2010 (Sunday)
Time: 2-5pm
Venue: Broadway Cinematheque, Yaumatei

Dir: 雲.溫達斯(Wim Wenders)
1977 125 mins Colour Germany/France German/English/French with English subtitles

Dennis Hopper這位cult hero因病辭世,享年74歲,好歹要放部電影紀念。《迷幻騎士》太正路,《藍色夜合花》好像又太accessible,《美國朋友》如何?這可是他從影以來另一次光芒四射的演出。

Hopper的角色叫Tom Ripley,是專賣假畫的騙棍,他認識了漢堡的畫框工匠Jonathan,他很羨慕Jonathan有門手藝(現實中的Dennis Hopper卻是不折不扣的畫家),兩人惺惺相識。一名神秘法商人找Tom,想他幫忙殺人,Tom著法國人找Jonathan,因為Jonathan患了危疾,急需身後錢照料家人。Jonathan果然當起刺客來了,他一個接一個的殺,但他不知道,背裡原來有更大的陰謀。

《美國朋友》是關於謀殺的罪案片,但它也衝著類型片的形式而來,好比杜魯福的《射殺鋼琴師》般令人反思。溫達斯影片的題材無論如何複雜,都掩蓋不了他的赤子之心。在《美》中,Hopper演的Tom是很有人味的騙子,Tom跟Jonathan的異國友誼也叫人窩心。溫達斯當然是借此自比,談對他影響甚遠的美國文化(《美》改編自美國小說),以至德美(電影)交流。片名「美國朋友」名義上除了指Tom Ripley一角,也包括在《美》中粉墨登場的美國導演Nicholas Ray及Samuel Fuller。

同場加映《水上迴光》(Lightning Over Water)片段,溫達斯拍於《美》之後,一部以Nicholas Ray為題的紀錄片。

trailer:

2010/06/05

推介:導演回顧系列(一)柏索里尼

這活動很好,記得捧場。
電影導演回顧系列 (一)Pier Paolo Pasolini|柏索里尼
網頁詳情:http://www.aco.hk/blog/?p=386


2010/05/31

Ming's Choice June 2010

明明是好戲
2010年6月


Date: 20-June-2010 (Sunday)
Time: 2-5pm
Venue: Broadway Cinematheque, Yaumatai

《世紀症候群》(Sydromes and a Century)

Dir: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阿彼察邦韋拉斯花古)

2006 Thailand/France/Austria

Thai with English subtitles

阿彼察邦的新片剛得康城金棕櫚大獎,讓更多人知道這個泰國作者了。

《世紀症候群》是他幾年前的名作,影片分成兩部份,第一段發生在七十年代的鄉村,第二段在今天的曼谷,像輪迴一樣,借兩個時空的類似人物關係,訴說生活、記憶及戀愛的瑣事。是瑣事不是故事,因此片的「劇情」成份不強,但舒緩的節奏、不動聲色的低姿態攝影、寧謐的環境、帶生活感的對白,皆渾然天成。影片前後兩段的風格不盡相同,前段的大自然天賴以至結他音樂,令人如沐春風,充滿nostalgic的感情;後段的人工化環境(潔白診所、塵土四起的廠房),加上寂寥突出的迴響及音效,則帶超現實的味道。

2009年結束前後,國外媒體及網站紛紛舉辦「千禧十年」(2000-2009)的電影選舉,《世紀症候群》登上了不少十大及百大的電影榜;在美國《Film Comment》雜誌的百大選舉中更佔第四位,僅次《失憶大道》、《花樣年華》及《一一》。

trailer:


2010/04/29

Ming's Choice May 2010 (公投日舉行)

(剛剛才發現,5月這活動在公投當天舉行!不如早上去投票,下午來看戲聊天。)

明明是好戲
2010年5月

Date: 16-May-2010 (Sunday)
Time: 2-5 pm
Venue: Broadway Cinematheque, Yaumatei

《情人》(又名「孽戀」)(Les Amants)

Dir: 路易馬盧(Louis Malle)
1958/France/B&W/90mins/French with Eng subtitles

法國五月,83歲的珍摩露要來港了。她將出席6月3日在會展舉行的開幕禮。

對影迷而言,珍摩露是傳奇名字,也跟法國新浪潮劃上等號。上世紀的五十年代末,她跟新浪潮一起成名,其後拍過很多知名導演的片子,除了杜魯福、馬盧,還有Orson Welles、Joseph Losey及法斯賓達等。

「法國五月」也趁機放映她幾部經典(雞先還是蛋先?),包括路易馬盧的驚慄片《通往斷頭台的電梯》及杜魯福的《祖與占》。我們又湊熱鬧,選播盧馬的《情人》,跟《通往斷頭台》同年也同樣有珍摩露。但兩片風格完全不同,《通往》搞懸疑佈局,很動態;《情人》寫物質生活與愛情寄托,顯得靜態及細膩。《通往》內珍摩露的角色被動,一直在等愛郎的消息;《情人》中的她主動,鏡頭幾乎沒離開她。影片完全由她的少婦/母親角色出發,說她與丈夫貌合神離,跟青年發展出愛慾關係,一往無前絕不後悔,儼然是女性覺醒。

《情人》中的珍摩露,無論便裝晚裝睡衣、一顰一笑都明艷照人。細節豐富的闊銀幕攝影,配上布拉姆斯的弦樂六重奏(對比《通往斷頭台》用爵士音樂),戀人情到濃時的性感嫵媚,低聲細語、指間觸碰,全世界仿佛只剩下兩人的水乳交融,給馬盧深刻地捕捉下來了。新浪潮的電影為何如斯長青,看後自明。影片榮獲1958年威尼斯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說起珍摩露,看過這個精彩片段嗎?




2010/04/14

Ming's Choice Apr 2010

明明是好戲

2010年4月


Date: 18-Apr-2010 (Sunday)
Time: 2-5pm
Venue: Broadway Cinematheque, Yaumatei

《末世紀暴潮》 (Strange Days)

Dir: Kathryn Bigelow

USA/1995/145mins/English with English subtitles

《拆彈雄心》打敗《阿凡達》,Kathryn Bigelow吐氣揚眉,成了奧斯卡史上首名最佳女導演(可見獎項何等保守!)。Bigelow叫人眼前一亮,其實不是第一次;十多年前她夥拍當時夫婿占士金馬倫已很成功,拍動作片絲毫不讓男人專美,《終極豪情》(Point Break)及《末世紀暴潮》就是二例。

《末世紀暴潮》是個科幻片,背景是1999年12月,當時人的記憶可被儲存及播放。退休警探Lenny對人吃人都市了解透徹,過著行屍走肉的生活。某天他收到一只妓女被殺案的記憶影碟,漸漸,他更被捲入事件的漩渦之中,危害他及前女友Faith的性命。落泊的他對Faith總是念念不忘,戀棧美好日子的舊記憶不放……Lenny最後能掙脫重重困境嗎?

這部1995年影片,把世紀末的洛杉磯打造成人欲橫流、危機四伏的罪惡都市(其宣傳句是「anything is possible. nothing is forbidden」)。影片幾乎沒半個白天的鏡頭,新世紀蒞臨的慶典,與大禍將至的氣氛相映成趣。《末世紀暴潮》也是九十年代眾多剖析VR(虛擬真實)的代表作之一,真與假、回憶與經驗、本我與自我,還有對影像的迷戀,主觀鏡的運用。重看《末》片,除了要看Bigelow的功夫,Ralph Fiennes的反英雄演出,還可留意那些今天已被淘汰的MD碟;影片中,它們便是記憶的載具了。

trailer


2010/04/13

京都的清水寺

賞夜櫻最後兩天,清水寺傍晚人山人海,跟《晚春》的世界差遠了。


2010/03/02

Ming's Choice Mar 2010

明明是好戲
2010年3月






Date: 21-Mar-2010 (Sunday)
Time: 2-5pm
Venue: Broadway Cinematheque, Yaumatei

《無聲太陽的歲月》(The Year of the Quiet Sun)

Dir: Krzysztof Zanussi(基斯托夫贊祿西)

1984 Poland 107mins Colour Polish with English subtitles

3月21日乃一年一度的國際電影節開幕,我們湊點熱鬧,在BC小小圖書角落,配合今年電影節節目,搞預演及蚊型揭幕。

年屆七十的波蘭著名導演贊祿西(Zanussi)將來港,電影節選映了他的新作《驀然回首》及三部舊作。對香港影迷而言,贊祿西名字較陌生,正好趁此機會加深了解。本月「明明是好戲」,將放映他八十年代另一名作《無聲太陽的歲月》,1984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得主。那年威尼斯的評審團陣容很強,主席是安東尼奧尼。

《無聲》曾於1985年的國際電影節放映,這個中文譯名也是當時改的。故事發生在1946年,二戰後的波蘭,美國士兵戀上波蘭寡婦,兩人語言不通,卻無阻他們的感情發展。倒是戰爭的陰影,戰後連串社會問題,給生活及感情帶來更大阻礙。這對戀人最後能如願以償嗎?贊祿西既有歷史視野,拍出波蘭戰後慘況;同時又粗中見細,寫戀人交往的微妙,對「溝通」的著墨饒富趣味:當戀人心領神會,眉宇之一顰一笑都牽動思緒,猶勝千言萬語。

出色的攝影(Slawomir Idziak,奇斯洛夫斯基的《兩生花》也出自他手)、憂怨的配樂(Wojciech Kilar,Zanussi的長期拍檔),為影片賦上悲天憫人色彩。男女主角更是好得沒話說--年青的Scott Wilson演情深款款、百般溫柔的美國大兵,肯定是他從影生涯中最令人刻骨銘心的角色。

參考影片:Krzysztof Zanussi. Writing, Art and Illusion. 2003


2010/02/01

Ming's Choice Feb 2010

明明是好戲
2010年2月


Date: 21-Feb-2010 (Sun) 大年初八
Time: 2-5pm
Venue: Broadway Cinematheque, Yaumatei


《沙灘上的寶蓮》
(Paline at the Beach)

導演:伊力盧馬(Eric Rohmer)
1983 France 95mins French with English subtitles

這個月,當然要看看盧馬的電影了。

《沙灘上的寶蓮》來自盧馬的「喜劇與諺語」系列。15歲的寶蓮與表姊到諾曼第旅行,表姐剛離婚不久,樂意跟男人勾搭,她也希望寶蓮趁機拿點性經驗。然寶蓮在這個暑假見盡的,是男女愛慾之錯縱複雜,爭風呷醋,男人的謊話狡詐,對她而言算是不賴的體驗;她也認識了一個年紀相若的男孩。盧馬繼續他喋喋不休的對白,角色不斷說呀說已經引人入勝,很有趣味。陽光明媚的渡假海灘,充滿朝氣的胴體,影片風格簡約清新;故事沒有起伏情節,一切像生活及閒話家常,來去收放自如,意境超脫。盧馬當年已63歲,但他心不老,同時也充滿智慧。《沙灘上的寶蓮》贏得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獎項。

同場放映盧馬早年短片片段,看看他的電影如何貫徹始終。

trailer:

2010/01/02

Ming's Choice Jan 2010

明明是好戲
2010年1月
《2010》

Date:17-Jan-2010 (Sunday)
Time: 2-5pm
Venue: Broadway Cinematheque, Yaumatei

1984/USA/colour/Eng with Eng subtitles/116mins
director: Peter Hyams

2010年到了,索性以《2010》賀年。

這部公認為《2001年太空漫遊》的「狗尾續貂」之作,還有甚麼吸引力?

就是要看看到底它跟《2001》有甚麼不同之處,Peter Hyams為甚麼不是Stanley Kubrick。同樣改編自Arthur C. Clarke的小說,《2001》憑甚麼可以成為恆久經典,而《2010》卻已被人遺忘?

但起碼《2010》讓我們明白《2001》多一點,因為它較淺白。影片也算是為《2001》的粉絲而設的,上一集的David、電腦HAL都會重新登場。

《2010》的故事說,2001年「發現一號」太空意外事件後九年,美國及蘇聯科學家聯手找出事件的因由。他們到了土星,找回「發現一號」,把超級電腦HAL9000重新啟動。上一集那塊巨型石碑再次出現了,尖端科學家面對連串神秘事件,加上美蘇關係日益緊張(當時人顯然沒想到影片拍成幾年後,「蘇聯」會變成歷史),他們最後能順利完成任務嗎?

比起上集,《2010》更像一部荷里活的驚慄片。這次放映,也得看看Roy Scheider的風采,他一度是七八十年代炙手可熱的硬漢子明星,演過《大白鯊》、《浮生若夢》及《藍霹靂》等,2008年2月因病身故了,只有75歲。無巧不成話,一個月後Arhur C. Clarke也離世,亨年90。

mont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