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23

第三屆IFVA DVD

看了IFVA第三屆得獎作品的DVD。IFVA由1995年開始辦,第三屆剛好是1997年,又是十周年。

對兩套作品印象特深,分別是陳錦樂的《沒有人在(跑馬地)等沒有人》及阮佩文的《錄像藝術發展新視野》。看完予《沒有人》,對跑馬地別有一翻體會。這地方也夠意思,位處香港兩個最繁榮的地區灣仔及銅鑼灣之間又別處一隅,本身是豪宅區,同時又是馬迷的聚腳地。電影以兩個人的獨白,一個回流移民一個地產經紀,涉獵居住、歷史、身份不同話題。雖然有些「齋up」,部分影像的處理也較過時,但陳錦樂這部獻給卡爾維諾的作品,雖然很個人,但也算是重要的時代寫照吧(不是只此一家,而是分店不多)。《錄像藝術發展新視野》是mockumentary,以虛構紀錄片形式談香港的錄像發展。影片中所有角色都由甘佩瑋飾演(我應沒看錯吧)。影片風趣,甘也演得很好,聾既都聽到所有受訪者說的都是反話,暗批香港的錄象藝術沒成氣候、政府支持不足、一般人認識不深等等,故要用虛構紀錄片來諷刺。紀錄片的形式及演出都拿捏得很準確呢,問題也許是太straight forward,整部片只為「嘲諷」服務,對象若聽不進耳,就白費了。

除此以外,羅琛堡的《習慣走》是影像音樂的拼湊,配合節奏的影像教人目眩;梁文灝的《商業.商業》很像收貴電視上看到的外國MTV,看他簡歷果然是那個背景;石明輝的《夢》是影射虛擬現實的動畫,我好奇是為甚麼我們畫公仔這麼喜歡漏掉性徵(影片有場love scene男女全裸,都沒有性器官),是我們的教育制度太成功了?伍尚豪的《三文魚先生》教我想起Gus Van Sant的《不羈的天空》,同樣以三文魚來比作逆流而上;還有1997年仍是中學生的區華熙、李永祥的《青青河邊草》,這作品讓當年評審刮目相看,準是兩個中學生都能拍出像樣的劇情片了。還有洪強的《Love》,組合元素極豐富的闊銀幕蒙太奇(故意與時代扣上關係,顯其野心),有繪畫的、有特效也有歷史照片。片不長,但鏡頭也短,一定剪到抽筋。

IFVA的DVD還會第四、第五屆一直出版下去嗎?得獎作品一方面見證了IFVA這個獎項,但更重要是香港錄像文化的文獻作用。如果DVD出版能加上評審的意見甚至完整的討論過程就更功德無量了,可幫助後人回看及了解作品。

現在甚麼都打名人牌(連大學醫學院搞抑鬱症的講座,都要請患過此病的林夕登場!),從前看到IFVA總是拿彭浩翔、袁建滔這些名字(今天也許再加上黃修平)來SELL就不耐煩了。搞錄像最後不一定都是拍電影麻(有人搞錄像就是為了看不起霸道及十分男人的電影世界)。我覺得除了用娛樂版才有興趣的名人搞PR,IFVA也有責任讓人知道錄像創作及出路的多元性,無論是參賽前/後成為MTV導演、廣告界創作人、媒體教學工作者以至繼續在街頭抗爭的錄像藝術家,都可以是IFVA、未來參加者的role mode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