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music」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music」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09/10/05

Ming's Choice Oct 2009

明明是好戲
2009年10月

Date: 11-Oct-2009 (Sunday)
Time: 2-5 pm
Venue: Broadway Cinematheque (Yaumatei)
《我要高飛》(Fame)(1980年版)
1980/USA/134mins/Colour/Eng with Chi subtitles
導演:阿倫柏加(Alan Parker)

放舊版《我要高飛》的動機還用多解釋嗎?當然是新版不夠過癮了。《我要高飛》不幸成為另一個給戲迷批死的例子,說明重拍沒意義,電影新不如舊,技術及電腦化推陳出新,但想法原地踏步,有時甚至大倒退。

絕非故意的,一連三個月都放八十年代的美國電影(本來今月想放《開國大典》,但怕入座跌新低還是罷了),這兩個月更都是high school片,就當是無心插柳的「我們的美好年代」小型回顧展吧。

當然也要提提阿倫柏加,這位來自英國,早在電腦剪片大行其道以前,已經以出色的剪接、凌勵影像叫觀眾喝采的導演。《我要高飛》是他在爭議性的《午夜快車》後兩年完成的歌舞片。由《我要高飛》開始,談阿倫柏加,談歌舞片的前世今生。電影的配樂也很精彩,當然少不了百聽不厭的奧斯卡最佳電影歌曲〈Fame: I am gonna live forever〉。

歡迎到時來high一high。

Trailer:


Ending:(千個太陽)

2009/08/23

Ming's Choice Sep 2009

明明是好戲 2009年9月
Date: 20-Sep-2009 (Sunday)
Time: 2-5pm
Venue: Broadway CInematheque
《早餐俱樂部》(The Breakfast Club)
Dir: John Hughes
1985 97 mins USA
English with English subtitles

本月繼續「八十年代」。編劇及導演John Hughes在8月初因心臟病發突然離世,享年只有59歲。懷念他的文字如雨後春筍,包括影迷及八十年代成長的名人,證明Hughes的人緣及影響力不輕。這次選映他的青春片經典《早餐俱樂部》。

故事講述五個中學少年,因不同原因被專橫的老師懲罰,星期六回學校留堂八小時。反叛少年不斷與老師鬥法,搞出連串趣事。五個不認識的同學本來自我保護,但隨著認識稍深漸漸打開心扉,說出內心感受,交流叫人深省(其中一人說「when you grow up, your heart dies」)。同個校園環境,一個罰留堂周末帶來不一樣的成長體驗。少年人的世界、兩代的鴻溝(諷刺代表成年世界的是一個執教22年的中坑老師)、年青的夢想,充份反映在這部輕鬆及真誠的青春片裡。海報的tag說:「they only met once, but it changed their lives forever.」

網上曾有最出色的「YA」(young adult)影片選舉,《早餐俱樂部》稱冠。不過今天連美國片都少見這種率性的校園電影了(香港電影更完全交白卷,可見年青人的位置有多重要)。八十年代紅極一時的John Hughes實在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9月開課了,像影片一樣寫封信好好提點老師吧:「you see us as you want to see us,,,」,welcome to the breakfast club!

Trailer:


Simple Mind "Don't You Forget About Me":

2009/04/11

Ming's Choice Apr 2009

2009年4月

《稀客》(The Accidental Tourist)
導演:羅倫斯.卡斯丹(Lawrence Kasdan)
1988 USA 121mins English with English subtitles

Date: 26-Apr-2009 (Sunday)
Time: 2-5pm
Venue: Broadway Cinematheque

OK,又到了懷舊時間。美好的八十年代,荷里活雋永動人的melodrama,還有那個時代的大明星。

今年電影節有幸訪問William Hurt,我劈頭第一句便說看他電影廿多年,1988年的《稀客》令我最著迷。說來奇怪,《稀客》說的是中年主角悲劇後重新上路,當時我只是個teenager,竟也進入了影片的世界(也許再次證明美國電影厲害),此後廿多年不斷重看,片段及音樂一直縈繞心頭。我愛死了影片的Hurt、嘉芙蓮端納及Geena Davis;導演卡斯丹的筆觸細膩入微,除了《稀客》,他跟Hurt的《焚身》及《The Big Chill》都是八十年代的佳作。不得不提John Williams在《稀》的音樂,在他一堆blockbuster的經典中,《稀》特別low profile,襯托出電影教人陶醉的低怨調子。

Hurt演一位暢銷旅遊書的作家,寫作教讀者如何在工幹或旅行時沒有離家的感覺,性格安穩,十分自我保護。一次意外作家的愛兒離世,悲劇導致夫婦分離,他一個人面對孤獨,隻身踏上工幹旅途。因為要找人托管家裡的小狗,作家結識了一位好客熱情的狗店女店主,店主對他大獻殷勤。店主也曾離婚,有個身體虛弱的兒子,為人卻樂觀積極。沉靜哀傷的作家與樂天知命的女店主,好像來自兩個不同的世界,他們最後會成為一對嗎?

預告片:

在Youtube找到了一段鋼琴音樂,我最熟悉喜愛的John Williams旋律:


我跟William Hurt及Arthur Cohn的訪問全文

2008/06/08

《Shine a Light》二三事

再說一點關於《Shine a Light》...
.史高西斯的嚴謹與Rolling Stones的滿不在乎形成很大的對比。我常說:世人總期望藝術家癲狂,藝術學生是以顧慮自己的「藝術家脾氣」及形象先於作品。《Shine a Light》投射出來兩個折然不同的(偉大)藝術家形象:史高西斯 vs Rolling Stones,正好說明創作千差萬別的姿態與法度。

.我最喜歡《Shine》一頭一尾的史高西斯,一絲不苟,帶點「蛇kwei」的狀態,與我們想像那種成竹在胸的「大導演」何其不同,史高西斯給我更有血有肉的感覺。《Shine a Light》是另一部關於「making movie」的電影,既有成品,也有創作及調度的過程,但史的出現卻恰如其份﹣﹣如舒琪6月1日在《明報》:「影片在音樂會開始後,他便不再出現在鏡頭之前,直到落幕後才再現身。我覺得那是一種在偉大的藝術面前流露出來的一種謙遜。」
.《Shine a Light》最大的難度在哪裡?在於捕捉演唱中樂手的關鍵動作?他跟我們看那些演唱會DVD有甚麼最不同的地方?(香港那些高清製作演唱會錄影千篇一律,不消提了)我發覺《Shine》中紐約市的Beacon Theatre也是影片「神氣」的原因,它古色古香(1929年建造),很有韻味。據說它只有2600個座位,不像大型的紅館、武道館或甚麼「蛋」。從影片看到觀眾與Rolling Stones的距離很近,這同時又解決了鏡頭捕捉觀眾反應的問題(並沒有額外cut開的觀眾shot),演奏者及聽者已形成一體,凝聚在劇院中熱爆四射。
.Mick Jagger太神了,他已經65歲(演唱會拍攝時63),那副筋骨卻不可思議。我聽他唱老餅歌《Satisfaction》及《As Tears Go By》最投入了,一快一慢也盡見Jagger的本色。當然我也喜歡他跟Christina Aguilera的《Live with Me》,你可以想像他們有40年的差距嗎?
.《Shine a Light》完結得也真美滿,史高西斯把總愛自嘲。推開劇院的後門,Rolling Stones的主觀鏡看著緊張的史導吩咐攝影師:「Up!Up!」鏡頭於是升高,遠離劇院,看到夜色醉人的紐約市全景,一輪明月搖身一變,化成Rolling Stones那大片嘴唇張舌的可愛符號。意思再也明顯不過吧:那天紐約的夜色,給這隊老牌樂隊照射光芒。
.這個最後的畫面讓我想到甚麼?《GTA 4》的Liberty City。憑著cheats,我這個懶惰的打機友已經在Liberty City(即紐約市)上空巡迴過,知道自由島的位置,也看過自由神像的心臟。呵呵...下次再說《GTA 4》好了。

2008/05/17

聽Phil Collins憶起猩猩

英國的D&AD廣告獎揭曉,以一頭猩猩為主角的廣告贏了電視電影廣告金獎。

一段很特別的影像,有網友說,看完沒有買產品的衝動,但作為短片,倒拍得很吸引。Youtube有人留言更絕,說在電視不斷看這廣告,以後每次聽見Phil Collins的《In the Air Tonight》都想起那頭猩猩,哈哈!不說猶可,說罷發覺我有同樣問題。



其他D&AD的得獎資料按此,獎座的造型原來是鉛筆。黑色是金獎,黃色是銀獎。衰鬼,連個獎座都別緻過人。

2008/05/07

Morricone音樂之一雞三味

Frank Miller 2009年又有新片,叫《The Spirit》。
老實說,我覺得《Sin City》一次便夠,別忘了兩年前法國還有一套《Renaissance》,看多了其實也不外如是。不過剛推出的《The Spirit》teaser有項趣事,電影公司竟然用上Ennio Morricone在《義膽雄心》(The Untouchables)的配樂。這段音樂很懸疑,捏緊觀眾的情緒,而且可以不斷重覆。音樂奏起氣氛便緊張,淡出則舒緩,想不到這麼多年後變成罐頭音樂。

這段音樂,除了教我想起《義膽雄心》(1987),也同時想到《國產凌凌漆》(1994)。

《義膽雄心》這個Morricone的配樂經典,在九十年代也被港產片看中。《國產凌凌漆》開首不久,某些場景的音樂跟《義》非常相似,要仔細聆聽才發現兩者的不同。在《國產》中,「Morricone」的樂曲增強了阿漆及李香琴初次見面兩場戲的神秘氣氛,也帶嘲諷的成份。

姑列三影像如下,看官自行比較。

1. The Spirit 的 teaser:


2. Ennio Morricone《義膽雄心》在慕尼黑的現場演奏版:


3. 《國產凌凌漆》阿漆與李香琴初相識的場面:


我有時懷疑,這種抄襲成份甚強的配樂,是不是令《國產凌凌漆》這經典一直沒法被重新DVD化及再發行的原因?

2008/02/14

新正頭,讀訃聞。

1. 市川崑 (1915-2008)
謝謝網友ANSON留言,告知市川崑離去,亨年92歲。這兩年所有影人訃聞都不是從報上或電視新聞知道的,不是影友的短訊(泰仔永遠很update)就是EMAIL或網上留言。

my god,本月的「明明是好戲」(2月24日)正要放映他的《東京世運會》,月初竟先傳來導演噩耗。一時之間,市川崑重拍自己的《犬神家一族》、岩井俊二馬馬虎虎的《市川崑物語》,都好像變得理所當然了。
無巧不成話,昨天剛傳出史匹堡婉拒擔任北京奧運的工作。據報,美亞花露曾警告史匹堡,勸他勿當北京奧運的「萊芬斯坦」!wow,竟把北京奧運跟納粹德國一起談論,給搶著高呼「we are ready」那些獻媚的人聽到,一定氣死。史匹堡不參加,意味北京奧運的影像紀錄會大為失色嗎?張藝謀一夫當關,將會是今屆奧運的「市川崑」?

關於《東京世運會》,2月24日我們除了可放映The Criterion Collection的精美DVD版,也可用多年前快圖美推出的東寶VHS版。該批中文字幕由厲河負責監修的錄影帶,是很多日片影迷的恩物。我慶幸留有一卷《東》片,盒背的資料介紹亦吸引,可促銷今月節目:

「第十八屆世界運動會於一九六四年十月十日在東京國立運動場舉行開幕禮,......即使親臨會場,因為分身乏術,亦難窺全豹;本片由奧林匹克東京大會組織委員會策劃兼監修,起用市川崑為總導演,帶領導演28人,更動用攝影機1031架,分別由164名攝影師和500名技師操控,共拍下40萬呎底片,剪輯而成,令人嘆為觀止。」

2. Roy Scheider (1932-2008)
另一則訃聞也有巧合處。星期天我在明報談《魔街理髮師》(Sweeney Todd)時提及《All That Jazz》(1979),碰巧在同一天2月10日,《All》男主角Roy Scheider在美國離世。Roy最著名的電影是《大白鯊》,我最深印象是他在《All That Jazz》、《藍霹靂》及《Klute》等片的演出。在窮兵黷武的八十年代之前(Rambo、Top Gun),他屬於荷里活的鐵漢英雄類。我亦看過Roy Scheider另一部不大起眼的動作片《Sorcerer》(1977),法片迷應知道那是Clouzot名作《The Wages of Fear》(1953)的美國版,Scheider演法版中伊芙蒙丹的角色。
在《All That Jazz》中,Scheider是導演Bob Fosse的代言人,是精力太盛的藝術家,心臟終於負荷不了而死亡。現實中的Bob Fosse早在1987年因心臟病辭世,死時才60歲。《All》的[「假Fosse」Scheider比Fosse好一點,享年七十有五。但比起市川崑,還少活了17年。

送上《All That Jazz》中最bizarre的一段,是歌舞片歷史中的怪雞極品。其中一句歌詞,「Bye Bye Love,Bye Bye Sweet Caress」,讓我們以此慶祝情人節。

2007/09/17

你喚醒我的靈魂



夏韶聲的Live,竟然以《你喚醒我的靈魂》壓軸。

當全世界都盯緊國內市場,為北京奧運吶喊助威;明星偶像都把當年參加「民主歌聲顯中華」從履歷中抹掉、譚詠麟以後都不願提他那首《你知我知》...

夏韶聲竟然重唱這首十八年前、今天幾乎被遺忙的老歌。林振強的詞,顯示出八九年時香港人那份典型的心態:從前冷漠,到某刻被感動,猶如被喚醒,有些人甚至一生都因為改變了。十八前年,作/唱這首歌也許是為市場;十八年後再唱這首歌,我看到的是感悟、良知、勇氣、對故友及那個年代的懷念。

《你喚醒我的靈魂》亦夏韶聲那只唱片的名字,封面一堵鮮紅色的牆,夏面向鏡頭,一臉神色凝重。

當年我還在中學,那只黑膠唱片至今仍可播放。同一張碟,另有幾首我十分喜歡的歌:《閉著眼睛再見面》、《媽媽我沒有做錯》、《讓我孤單過這一晚》。這只碟加上達明一派的《神經》,是我最鍾愛的兩張六四唱片!

這晚看夏的演出,很多場面及歌曲都很觸動,尤其是他與包以正、竹田和夫、鄧建明平排坐台前唱《交差點》前,說起七年前在紅館演出許下宏願,希望巡迴各地,在三藩市讓母親看,幾年下來終究無法達成。他說:「咁既場面,我阿媽未見過架麻。」演藝圈都隱惡揚善、只說「努力一定成功」的低能訓誡,夏韶聲這翻話讓人感觸特深。

《你喚醒我的靈魂》 BY 林振強

我從前根本懶想,從無關心故鄉,惟求偷生與安詳,
你明知可重傷仍胸襟對槍,寧死都要堅強,只為民主飄揚,
靈魂終於都甦醒,激動動脈奔騰跟你衝,
遙遙祝福請小心保重,現在心靈跟你通,你極勇。

我從前一堆冷感,從來不肯費心,從來不管有他人,
你憑空空兩手和一顆心,承擔千處傷痕,只為民主精神,
靈魂終於都甦醒,激動動脈奔騰跟你衝,
遙遙祝福請小心保重,現在心靈跟你通,有萬象。

只為要民主飄揚,靈魂終於都甦醒,
激動動脈奔騰跟你衝,遙遙祝福請小心保重,
現在心靈跟通靈魂,祝福請小心保重,
共付出無比的勇。

找到一連結可聽聽這老歌: http://www.souting.com/p/1022/939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