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一點關於《Shine a Light》...

.史高西斯的嚴謹與Rolling Stones的滿不在乎形成很大的對比。我常說:世人總期望藝術家癲狂,藝術學生是以顧慮自己的「藝術家脾氣」及形象先於作品。《Shine a Light》投射出來兩個折然不同的(偉大)藝術家形象:史高西斯 vs Rolling Stones,正好說明創作千差萬別的姿態與法度。
.我最喜歡《Shine》一頭一尾的史高西斯,一絲不苟,帶點「蛇kwei」的狀態,與我們想像那種成竹在胸的「大導演」何其不同,史高西斯給我更有血有肉的感覺。《Shine a Light》是另一部關於「making movie」的電影,既有成品,也有創作及調度的過程,但史的出現卻恰如其份﹣﹣如舒琪6月1日在《明報》:「影片在音樂會開始後,他便不再出現在鏡頭之前,直到落幕後才再現身。我覺得那是一種在偉大的藝術面前流露出來的一種謙遜。」

.《Shine a Light》最大的難度在哪裡?在於捕捉演唱中樂手的關鍵動作?他跟我們看那些演唱會DVD有甚麼最不同的地方?(香港那些高清製作演唱會錄影千篇一律,不消提了)我發覺《Shine》中紐約市的Beacon Theatre也是影片「神氣」的原因,它古色古香(1929年建造),很有韻味。據說它只有2600個座位,不像大型的紅館、武道館或甚麼「蛋」。從影片看到觀眾與Rolling Stones的距離很近,這同時又解決了鏡頭捕捉觀眾反應的問題(並沒有額外cut開的觀眾shot),演奏者及聽者已形成一體,凝聚在劇院中熱爆四射。

.Mick Jagger太神了,他已經65歲(演唱會拍攝時63),那副筋骨卻不可思議。我聽他唱老餅歌《Satisfaction》及《As Tears Go By》最投入了,一快一慢也盡見Jagger的本色。當然我也喜歡他跟Christina Aguilera的《Live with Me》,你可以想像他們有40年的差距嗎?

.《Shine a Light》完結得也真美滿,史高西斯把總愛自嘲。推開劇院的後門,Rolling Stones的主觀鏡看著緊張的史導吩咐攝影師:「Up!Up!」鏡頭於是升高,遠離劇院,看到夜色醉人的紐約市全景,一輪明月搖身一變,化成Rolling Stones那大片嘴唇張舌的可愛符號。意思再也明顯不過吧:那天紐約的夜色,給這隊老牌樂隊照射光芒。
.jpg)
.這個最後的畫面讓我想到甚麼?《GTA 4》的Liberty City。憑著cheats,我這個懶惰的打機友已經在Liberty City(即紐約市)上空巡迴過,知道自由島的位置,也看過自由神像的心臟。呵呵...下次再說《GTA 4》好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