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還有血腥鎮壓、燒軍車的場面。然故事圍繞「兒女私事」,所以解放軍開槍、途人四散,周偉仍拼命找余紅,因為余紅家鄉的男友來京接她回家(正是下面段落)。影片正是這樣,把情感情慾嫉妒與六四事件盡冶一爐。
6月4日凌晨的場面顯然拍得太避重就輕,黑黝黝的,不住的搖晃鋼頭來製造緊張氣氛。印象還不及很多年前的《藍宇》。
影片更大的賣點在情慾,有幾場十分露骨的love scene,中國電影來說絕對一新觀眾耳目。女主角郝蕾演得很好,更意外是北京電影學院講師張獻民也飾演一角(李緹的男友若古)。周偉與李緹後來投靠住在德國的他,帶出了《頤和園》的德國支線。其實影片的野心、橫跨的幅員不小,1989柏林圍牆、1991年葉利欽上台、香港九七回歸;在國內,也走遍了重慶、武漢及北京等不同城市。時代巨輪下小人物之顛沛流離,另橋段及角色十分虛無。女主角余紅的獨白,貫徹全片,自怨自艾自傷自憐得很。

前兩天香港藝人的地震脤災義演,一個接著一個上台說故事。一再證明「故仔」、敘事對我們的重要。故事被覆述的準確與否不重要,最重要是聽罷在我們腦際顯現的影像有沒有發揮作用(同情>關心>捐款)。我看著歌星哀愁的臉,便想起十九年前,意義大抵差不了多少的「民主歌聲顯中華」。只是,那時大家在台上爭相說著的,是另一些不同的故事吧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