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Wall-E》,重看了1986年的《霹靂5號》(Short Circuit)。
但先教我好奇的,是當年《Short Circuit》為甚麼譯作「霹靂5號」?「Short Circuit」是電線短路的意思,也是電影的橋段:軍方研製的機械人因雷擊短路,啟動了其中一台(5號)的人工智能,使它復生、懂得思考判斷。「5號」逃離軍事基地,遇上良家婦女。電影再往下去,便是5號跟軍方展開連翻追逐,最後化險為夷的故事。
也許因為「霹靂」二字當時夠潮,也許是因為「霹靂舞」(Break dance)的關係。我也記得八十年代亞視(麗的?)播放大受歡迎的美國電視片《A Team》(荷里活刻下正改編成電影版),譯作「通天奇兵」,最有型有款的角色便叫「霹靂仔」(不過當時我們在小學聊起《通天》的劇情,都慣了改口叫「仆街仔」)。「霹靂」應該是個盛極一時的流行語,好像更早之前的「原子」一樣,連「ball pen」也無厘頭譯為「原子筆」。「霹靂」二字在八十年代流行,於是「Short Circuit」是「霹靂5號」。
《霹靂5號》比《ET》遲了4年,比《未來戰士》(The Terminator)遲了兩年,卻都有這兩套經典的濃厚影子。《霹》故事的橋段其實是《ET》再版(連機械人說話的方式及punch-line都跟ET相似);而其刻劃機械人的組成則如《未來戰士》的T-800。拍攝機械人的方法也一樣土砲,那年頭沒有CG特效,只以鏡頭借位、剪接甚至逐格拍攝來製造機械人行動的幻像。今天看《霹靂5號》,感覺當然遠遠比不上《人工智能》、《I, Robot》甚至《Iron Man》了。
《霹靂5號》的造型有點像《Wall-E》,但前者是高科技的機密,是軍備競賽的秘密武器,也反映了八十年代人們對機械人的期望;《Wall-E》的年代機械人則已全面「入屋」,非政府及軍方專利。Wall-E只是一台聊備一格的垃圾機械人。Wall-E的「A.I.」也許是預載的,不是被電擊得來,因為這有助它更聰明的處置廢物。
但「5號」跟Wall-E有一點是相通的,就是透過看電視來成長。「5號」闖進女主角的家,把電視看作至寶(記得嗎?ET也喜歡電視),甚至跟著《周末狂熱》(Saturday Night Fever,1977)的John Travolta跳的士高舞(對了,又是另一個八十年代註腳)。Wall-E呢?看的反而是更舊的《Hello Dolly!》(1969)。看來只有musical,才能令電影中機械人歡喜若狂。
《霹靂5號》當年可流行呢,兩年後還有一部續集。在網上找到了這網頁,一個當年受影片深深感染的小孩,看電影後畫了不少「5號」的繪畫,甚至長大後千方百計要找回《霹》片女主角的小屋。看她一段自白:「I still recall 1986 as one of those great years... mostly because of Number Five. I was age 13 and just finishing up the 8th grade at Central Junior High in Gulfport, Mississippi, when we went to see Short Circuit one Saturday night. The following summer was the best I can remember. I saw Short Circuit at the movies at least four more times that summer. My sister Rebecca and I took everyone we could think of to see it. And we would lie awake nights recounting the best parts of the movie over and over.」。一部過氣的科幻電影,跟你我全不通電,但在一些人心中,卻是一輩子都忘不了的記憶。
連結:《霹靂5號》粉絲網站:Short Circuit Scrapbook。
1 則留言:
說起來, 八十年代的電影經常都出現機械人, Robocop、Terminator不在話下, 連史泰龍導演的RockyIV, 當中洛奇一家竟然出現一個機械人工人...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