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了《地心探險記》(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3D版的。感官新奇,電影就很一般了。
上次看立體電影是《Harry Potter》的IMAX 3D版,只有結局的決戰是立體電影。這次《地心探險記》,90分鐘都是立體,全程得架著特製眼鏡,看完有些累。這種電影,偶爾看看過把癮可以,多看便不行。
最大問題是,歷來立體電影都是一樣,為了要立體,不斷向鏡頭前「熠熠攘攘」,辰時卯時都要向鏡頭開槍、放劍、扔刀(《地心探險記》的主角向鏡頭吐漱口水,嚇了觀眾一跳),完全技術先行,除卻「奇觀」便沒有意義。《地心探險記》的故事很簡單,不看字幕也明白;主要銷售的是連串立體歷險場面。三個主角到底所謂地心後,遇上仙境般的美景,也經歷了可怖及驚險的體驗。很多奇觀場面熟口熟面,靈感像來自《侏羅紀公園》、《魔域奇兵》(下圖礦洞飛車)及Peter Jackson的《金剛》等影片,像一次過把歷險電影的名場面3D化。
電影放映版本是數碼格式,跟上次《Harry Potter》的規格不同(IMAX是70mm底片)。對於3D電影,由很多年前的《黑湖妖復仇記》、《立體大白鯊》到近年《Spy Kids 3D》及《Harry Potter》,以至現在這部《地心探險記》。這些年來你還看過甚麼?又有那些值得一提的?
我好奇的是,為甚麼立體電影總是兒童片?《本能》等情慾片3D化不是一樣有噱頭嗎?3D或虛擬技術的促進,色情產業一定扮演了重要角色。你也別以為《地心探險記》很乖很兒童,影片來自冰島女演員衣服越穿越少(上圖是剛出發時,下圖是回程時),其中一幕她被狂風暴雨打得混身濕透,重演了《蜘蛛俠1》Mary Jane經典的「突點」鏡頭(《Superhero Movie》剛諧仿了)。
所以,看《地心》也是各取所需的。小朋友看發光的小鳥、看恐龍;我等cheap精麻甩觀眾看洋妞、看小背心。3D電影,你說是不是應開拓更多兒童片之外的嘗試?
2 則留言:
讚成你呢篇文章所說的"新嘗試"
haha !
在我十一、二歲時
VCD正值風行的年代
那時曾看見《艾曼妞3D》且附送紅藍3D眼鏡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