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了翻黃夏柏的《憶記戲院記憶》,最先吸引我的是關於「
影都戲院」的部份。(
網上版見此)

不只因為我現家在美孚,也因為影都及美孚給我不少成長回憶。小學時家在九龍城及荃灣,在假日父親偶爾會帶我們兄弟到美孚閒逛,覺得這裡很豪華、好像是住了富人的另一世界。難得是這地方十年如一日,噴水池及旋轉樓梯一直是老模樣,很易讓人睹物思舊。美孚當時臨海,海旁設有帆布小亭,在荃灣唸中學之時,有次跟一位家住美孚的老師在海旁聊到夜深,對海景的怡人景色留下深深印象。美孚的影都戲院有段時間放映西片,戲院大、並設樓座,小學六年級時首次看《未來戰士》(The Terminator)就在這裡--這部影片我第一次看已為它瘋狂了,連帶美孚影都也有功勞!

中學時代,香港的大戲院尚有特別場放舊西片,我在普慶及影都先後看過三次占士甸的《阿飛正傳》(Rebel Without a Cause)。若沒記錯,影都那次是中大藝術系的籌款放映,是一位中大畢業的美術老師給我門票的(幾年後我成了他的師弟)。藝術系的「電籌」似乎頗見品味,中學時另一年他們選了市川崑的《細雪》,不過因為在中大邵逸夫堂映,片子又很長,我住在老遠的荃灣便只好放棄。到我在藝術系唸書時,藝術系電籌在邵逸夫堂放映《兩生花》。

影都跟所有香港大影院一樣,都有過風光日子。讀黃夏柏的文章才知道,原來Scorsese的《New York New York》及杜魯福的《零用錢》都在這裡公映過。頓時覺得這影院親上加親,多添幾分靈氣。
影都後來改裝了,由大戲院變身小戲院,以樓座改建而成。下層堂座偌大的空間成了百佳超市。有趣的是,圍在百佳四周的建築物外牆,今天仍保留了戲院散場的啡色太平門,上印有「太平門口,請勿坐臥」幾隻字,不過門已很破落。我好奇的是,不知百佳有沒有保留即使是一丁點的戲院堂座格局或陳設?比如在不對外開放的貨倉內...
今天影都屬新寶院線,只映港產片。我對上看的是《神探》,幾年前的《功夫》都是在影都看的。影都雖然生意不好,但奇怪卻可持續經營。賣票及帶位的都像咬長糧,工作極固定,也十分悠閒,在香港真是個異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