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03

Rosenbaum的退休訪談

剛過去的2月27日,是美影評人Jonathan Rosenbaum的生日。今年他剛好65,退休了,將離開Chicago Reader的工作崗位。

DVDBeaver的Gary Tooze早前透過email徵集網友向Rosenbaum道別及祝賀的言辭,我沒有發過去。之前倒試過在Facebook上加Rosenbaum,可惜得不到他確認。估計自己又是成千上百渴望與他靠近靠近的小fans之一。

有人把兩段Rosenbaum在Reader辦公室的短訪放上Youtube,我很快的看了兩次。特別喜歡第二段開始他提及影評功能,他同意影評可以為電影發掘一些不為人察覺的事,但他更認同影評應該是討論的起點,就像在網上留言版開新thread,文章出來不應就此完結。
他也提及「政治」電影,他不覺自己是先知,但有些電影經時代洗禮,有距離後漸多人欣賞。他舉了《Pump Up the Volume》及《Ishtar》做例子,說兩部都是十分政治的影片。在當年推出時也許不為人接受,後來卻越來越受歡迎(尤前者),放在今天的語境顯示其前瞻性(尤後者)。他又提到《There will be Blood》,覺得以魅力明星扮演魅力奸人是荷里活素來典範,由Orsen Welles的《大國民》到Paul Newman的《Hud》都是這樣,所以影片不算很挑戰性,而且也太simple-minded。

一位65歲的影評人,曾在法國居住,為Bresson及Tati工作,後來在倫敦的BFI打工。回到美國後在不同城市工作及生活,柏克萊、紐約、聖搭巴巴拉......最後在芝加哥落腳,為Reader開始寫作至今。他退休其中一件最欣慰的事,是不用再看大量不喜歡的電影,又要滿足影評發表「合時」的要求(媒體都希望搶先報導)。這種全職影評人的苦況,我們在香港不會理解。


這裡只貼出訪談的第二部份,第一部份請到Youtube查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