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28

期待美版Funny Games

因為漢尼卡(Michael Haneke)的《Hidden》,提起《Funny Games》,也說起漢尼卡逐個鏡頭重拍的美版。回頭在HKIFF的office看到四月號的《Sight and Sound》,正是楚楚可憐的Naomi Watts淚流披面的封面,可惜HMV尚沒有售,店員說這個月遲了(呵呵),要再等等。
最常見的問題:漢尼卡為甚麼要重拍?早前在網上讀過訪問,漢尼卡說,原因一是影片的暴力意念源自於美國電影。事實上,「1997年的版本,雖說德語及在奧國開拍,影片的環境並不像奧國人的家庭,加上片名為英文,一開始就想針對美國觀眾的口味。然礙於語言,德語版不能在美流通,所以才有去年的美版出現。」(完文見此

拍美版的首要考慮,漢尼卡說,是能請到Naomi Watts演母親的角色(詳見此)。IMDB的職員表上,Naomi是影片其中一位執行監製。真難想像,《Funny Games》所有禁錮暴虐、身心折磨將發生在這位標緻的澳洲女郎身上......漢尼卡對女演員有獨到的觀察,他不採用艷光四射的演員(他舉的例子是Julia Roberts),他喜歡的Isabelle Huppert、Juliette Binoche及Naomi Watts,雖是明星,但有平凡的另一面,可演出一些desperate的角色。
真是一模一樣的重拍嗎?包括那些對鏡頭的自說自話?訪問裡頭的說法,漢尼卡違反戲劇常規、打破了「第四道牆」。

香港會放映美版的《Funny Games》嗎?不曉得。IMDB上此片影期排到七月,暫沒香港份兒。

題外話:也許你早見到David Bordwell在電影節的影蹤,但在他的blog可讀到更仔細。前天剛更新的(詳見此),他談到看電影節影片及一些首輪港片的感想(包括李仁港的《三國》,角色多故事卻高度濃縮,影片首45分鐘只可說是快刀斬亂麻,最後戰役才是重點,用洪金寶的VO完全把劉華的趙子龍神化,這種史詩真是...噢,這只是我的意見,Bordwell倒厚道得很,還提及WKW)。他說刻下期待的港片,有許鞍華的《天水圍日與夜》及演藝學院的《咖啡.或茶》(他同時提及舒琪及學生Mandrew Kwan)。
最欣喜的,是Bordwell在這篇博客,說起在藝術館看「Made in Hong Kong」展覽裡頭兩張周俊輝的油畫。都是以香港電影菲林作題材,從前到過「伙炭」開放日的朋友也許有印象。一張是《傾城之戀》,另一是《龍門客棧》。經周俊輝這樣把一格菲林放大,才醒覺我們看港片的類同滋味:不知甚麼時候開始皆設中英文字幕,我們既聽廣東話,也看書面語字幕(有段時間是廣東話字幕),有餘暇則同時瞥看英語翻譯如何......我們是不是從小開始,都接受這種電影字幕的「兩文三語」訓練?
周俊輝的繪畫也提醒我們,港片中英文字幕的字款統一,貫徹至今(?)。不期然讓我想起,早陣在HMV弄來的紀錄片《Helvetica》,就是關於字款在視覺文化的影響力。「本片設有中英文字幕」,除了中英語的翻譯、用詞衍字及文化上的考究,原來字款也發揮了作用。

當然,周俊輝選擇這兩部片子的這兩句對白,港人讀後自有不同體會。

2 則留言:

匿名 說...

我都有睇戲時刻意看字幕學下英文的口語,但其實都幾分心...tam

gar~* 說...

有訂開s&s, 讀了~ 裡面說新版大致是一樣o丫, 只是場景和道具全都美國化了~ 不過文中亦提到那惡名昭彰的 "回帶" 變得更加 "先進", 更加不露痕跡~

其實我也有點懷疑這部 "Funny Games" 只是繼 "A Clockwork Orange" 另一個不太成功的實驗 (Haneke曾在訪問中提到Kubrick本不想美化暴力, 觀眾對當中的ultra-violence趨之若鶩是出乎Kubrick意料之外), 這個美國版相信也不會激起太大的回響? 美國全流觀眾看近年那些 torture-porn 片早就麻木啦, 連主流溫情電影如 "Juno" 也可以談 Herschell Gordon Lewis 和 Dario Argento 這些slasher導演~! Haneke把血腥畫面off-screen, 以懲罰式(?)的方式表現暴力, 主意是不錯, 但好像有點一廂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