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多謝影意志的Yan邀請,才看到曾翠珊這部出色的片子。
老實說,電影開始男女角吵架那幾個手搖鏡及跳接,一直到女主角蕾被街頭髮廊的女士叫停,還覺得不大對勁,感覺有點外行(哈)。但影片再演下去,越來越討好,幾個角色都演得很精彩。尤其是,蔣祖曼的蕾及大塚匡將的道治,他們那段感情,一起短暫的經歷,看大佛甚麼的,很窩心動人。
這也是為甚麼,完場後有觀眾問演員是不是職業的原因,因為他們的表現都很自然。男女主角在北京已落腳的朋友及其妻(忘記名字了),也是演出的神來之筆。看他們四人在斗室聊天,說租房子及地道小點等瑣事,令我感覺回到方育平那擅於處理演員對話,把真實與戲劇巧妙融為一體的境界。
蔣祖曼初看很面善,還以為是自己認識的鄰家女孩,細看始想起是《蝴蝶》的女主角。至於大塚,一出場在酒吧外獨自吃著羊肉串,舉手投足已經神氣極了。他那帶口音的普通話、達觀自在的性格及偶爾的警句(習慣了空氣便會飛、尋求平和...),活脫脫是影片最可愛的人物;是影片苦悶及炎熱的氣氛中,年輕情侶了無生氣的關係之間,一記清新的中和劑。《戀人路上》的三角關係不為了戲劇衝突,反而教我們看見人與人相處、自我尋索的珍貴體驗,很包容,很真也很舒服。
電影在北京取景,細膩捕捉了香港人在北京工作及生活。北京在影片中不是粗疏的「異鄉」符號,也絕不是勉強把故事放在喧鬧的奧運城市,以便對比虛空及過客的人物。曾翠珊在放映後的答問時說,自己曾在北京生活。在《戀人路上》,我們看到她對這地方的感情。那份感情也許是慢慢培育的,像蔣祖曼的角色由抗拒到漸漸適應,然後喜歡一樣。你為甚麼來北京?在這裡多久了?最想念的是甚麼?...電影的錄音來自真人真事,戲劇與現實的界線進一步模糊了。說也是的,對北京我們都不算陌生了,多少人去了又回,在不同城市穿插。你或你的朋友,又有那些在那裡生活及工作的往事?你現在最想念的,又是甚麼地方?那些人?
電影一開始時,蕾把長髮剪掉,拋棄了曲髮及成熟的味道,蛻變成另一個人。無巧不成話,《咖啡,或茶》的楊淇,頭髮同樣由長到短,八個月前後判若兩人。像希治閣的電影一樣,他們的影片都在女角的頭髮上大造文章。總的而言,都是由長到短,諸事不順,就把煩惱絲統統剪掉好了。
由《戀人路上》到《咖啡,或茶》,我看到了清純的港片。沒合拍的負累,純正的廣東話,真緻的感情,認真的作法,甚至《咖》的香港地標(輕鐵旁的大排檔、嶺大校舍...)。不賣弄花巧,不扮勁扮型(你想想看《六樓後座》的所謂年青人世界,就知道《戀》多麼珍貴)。看到後始發現,原來今天但求一部簡單悅目的港片,也這麼不容易。
《戀人路上》預告片:
4 則留言:
家明,
謝謝你對《戀人路上》的支持
可否連結這篇文章於FACEBOOK 的FRIENDS OF YEC?
YAN
Yan, 當然好喇.
When compared with "coffee, or tea", this film actually has this "raw" energy in which "coffee, or tea" lacks of. Agree with you the fact that the start of the film looks a bit ametuer, yet, the doco style and, perhaps the progresiv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aracters, are just so real and natural. That kind of realism is sorrowfully missed in nowadays "teenage" films.
Starman
謝謝你的推介,家明。
是的,在香港,不擺明星架子的「青春片」的確買少見少。
不過,所謂的「青春鬧劇」也不常見就是了。
香港電影讓年青人都迷失了,道出他們心聲的電影寥寥無幾。
繼之前的《魔術男》到將公演的《六》,都隔了好一段時間。
你說,教他們如何走進電影院。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