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上一次見到發哥,是半年前在荃灣榆景新城。我跟家人在KFC吃雞,發哥在旁叫我。我當下覺得奇怪,為甚麼發哥會光顧垃圾食店?原來他陪著家人。發哥說,找我替《文化現場》寫稿,我說「好呀,好呀」,他遞上《文》的名片,不久便告辭了。
這段時間,我一直追看發哥的blog,留意他的病況。早有人說了,他的病房就是一個「文化現場」:翻看他blog上的探病朋友名單,就知道發哥在圈子有多資深、交遊有多廣闊,或者說,有這麼多人關心他慰問他,足見他跟朋友的交情多好!
發哥很早投身傳媒,他的往事我只能聽聞。但我在港大通識工作幾年,倒有兩次邀他主持午間論壇機會。第一次約在零三年,那時他仍在港大上班,午飯時間從辦公室來到講座地點,一身smart casual打扮,頗典型的文化人look。後來他因病離開港大,某天下午在西環碰見他,已換上街坊裝,感覺截然不同。兩三年後,通識再次邀他主持午間講座,我負責聯絡,跟他通電話較多。有好幾次,節目已過了原定的時間,仍不見發哥的蹤影,我只好不住打電話催促。想起來也不好意思,發哥帶病,從荃灣趕來港大舟車勞頓。而他的行裝亦從不簡單,除了放映ppt的電腦,也帶上CD及不同的道具,大包小包的,準備極認真。
發哥的午間論壇叫「玩物養志」,每星期一節,一連四星期。每次重點不同,發哥請來不同嘉賓一起對談,講解、示範,也會與眾同樂,一小時轉眼便過。印象中,發哥思路及表達皆清晰,又是冷面笑匠--說笑話自己從來不笑,令我這個未說笑已經忍不住「呵呵呵」的低手艷羨不已。論壇的題材,從健康飲食、瑜伽到占星甚麼都有,每星期一次午間論壇,都是品質保證。發哥一旦坐定開講,我這搞手便其樂融融的跟觀眾一起enjoy。
個多月前從朗天那裡知道發哥又入院了。前天看到發哥在blog的留言,說「多謝一切人生經的事物」,也深知不妙。直至昨天1月8日回家,看到區蕙蓮在發哥的blog上留言,才正式得知惡耗。雖說生死有命,發哥在blog的最後留言也很豁達,但消息傳來,還是叫人十分難過。
深深祝願發哥一路走好,rest in peace;但願他的家人節哀順變。
2009/01/01
Ming's Choice Jan 2009
明明是好戲 2009年1月
《大理石人》(Man of Marble)
Dir: Andrej Wajda(安德烈.華意達)
1977 Poland 165 mins Colour, B&W
Polish with English subtitles
Date:18th-Jan-2009(Sun)
Time: 2-5pm
Venue: Broadway Cinematheque
響應零九年1月「波蘭電影新浪潮」,「明明是好戲」選映波共時期華意達的經典《大理石人》。
故事說,年青女導演從二十年前的紀錄片看到一位工人,他是砌磚比賽的冠軍,朝氣勃勃、俊美健碩,是社會主義的勞動模範。女導演被工人的形象深深吸引,想以他為題拍攝畢業紀錄片。但她找不到工人的下落,只好從認識他的人著手,透過訪問慢慢探究真相。最後,女導演揭開了勞動模範的身世之謎。華意達仿照《大國民》結構,拍成這部題材敏感、影射性強的政治電影,對官僚體制及社會主義都極盡揶揄之能事。飾演女導演的Krystyna Janda,年青果敢,藍牛仔裝束有型有款;十多年後Janda參與奇斯洛夫斯基《十誡》的演出,故事中她丈夫垂危,自己卻懷了別人骨肉,兩個只能活一個,為老醫生帶來道德困惑。
片長關係,當天放映將準時開始,討論也得濃縮,請有興趣朋友留意。如斯長片,放映場地也許不盡完美,但既然零九伊始共賞波蘭電影,以《大理石人》開年,看波共往事、溫故而知新就最適合不過。

Dir: Andrej Wajda(安德烈.華意達)
1977 Poland 165 mins Colour, B&W
Polish with English subtitles
Date:18th-Jan-2009(Sun)
Time: 2-5pm
Venue: Broadway Cinematheque
響應零九年1月「波蘭電影新浪潮」,「明明是好戲」選映波共時期華意達的經典《大理石人》。
故事說,年青女導演從二十年前的紀錄片看到一位工人,他是砌磚比賽的冠軍,朝氣勃勃、俊美健碩,是社會主義的勞動模範。女導演被工人的形象深深吸引,想以他為題拍攝畢業紀錄片。但她找不到工人的下落,只好從認識他的人著手,透過訪問慢慢探究真相。最後,女導演揭開了勞動模範的身世之謎。華意達仿照《大國民》結構,拍成這部題材敏感、影射性強的政治電影,對官僚體制及社會主義都極盡揶揄之能事。飾演女導演的Krystyna Janda,年青果敢,藍牛仔裝束有型有款;十多年後Janda參與奇斯洛夫斯基《十誡》的演出,故事中她丈夫垂危,自己卻懷了別人骨肉,兩個只能活一個,為老醫生帶來道德困惑。
片長關係,當天放映將準時開始,討論也得濃縮,請有興趣朋友留意。如斯長片,放映場地也許不盡完美,但既然零九伊始共賞波蘭電影,以《大理石人》開年,看波共往事、溫故而知新就最適合不過。
2008/12/31
零八小檢
FB越來越不可思議,最近竟同時加了翠如、陳雲大師及Jonathan Rosenbaum幾個偶像。呵呵~
08年就要過去,不是做甚麼回顧,但自己的生活確實有點不同。有朋友不知道,我去年12月已辭掉HKU的工作,08年是自由身份,在家工作,弄女為樂。但9月開始,因為要負責APA三個課程,又要看電影,偶爾寫東西、打機甚麼的,即使在家,也談不上閒賦。後來乾脆不用任何instant messenger了,blog的更新亦少,為了備課很多時沒好睡。
自由身份,最好是時間彈性。十多年來的辦工室工作,無論性質幾有趣,都少不了「交人」的義務,一星期五天的朝九晚七(最起碼)賣給老闆,這是打工的悲哀。自由工作,星期四我一定去戲院,也愛四處找吃的,想去便去,有時找朋友聊天,留在家則湊女。壞處呢?當然是收入少了,從前正職又兼職,錢多身痕,常想買新hardware;今年呢,買碟也謹慎。不敢縱容買欲,非必要的花費可免則免。約朋友盡量在九龍,不想過海花十多元車費。
在APA兼職幾年了,開心是偶爾有同學鼓勵,但機會當然少。更大的滿足感來自當中自學,即使同一個課,每年再準備的時候都有很多新發現,面對不同班的反應也不一樣。當然,教書令人沮喪的時候更多,那些不說了。
今年下半年有個關於紀錄片的課,與同學一起看紀錄片的發展,讀了一些書及看過不少經典。學期差不多完結前,同學以兩人為一組分成十組,報告十套我選擇的紀錄片(由九十年代到二千年後)。報告超時了,原來五個小時的課上了七個多小時。但時間其實過得快,因同學介紹的紀錄片引發了熱烈的討論,由紀錄片的作法到不同影片的議題,感覺極充實。這課節的質素很高,真正的教學雙長,令人如沐春風,這些年來可說絕無僅有。
同時間我也繼續電影的插科打諢,比如每月在BC放戲及討論,定時候逼自己細讀一部電影,跟別人分享--也實在感謝幾年來每月都來捧場的影迷朋友。然後還有其他的講座,一般在資料館舉行。年內也有好幾次入中學的,又是與別不同的體驗(為甚麼說「入」學校?好像深「入」虎穴?或說明學校與世隔絕?所以才要「入去」?)。12月我在東涌一家中學上了四節影評工作坊。學校很隔涉,每次都要打車。有幾個中四男生極好動,上課時不安於位,放學見到校長開車離去,會跟在後面大聲呼叫「搞錯呀校長唔車埋我地!」然後他們幾乎一起想到,說要「GTA」校長部車。真係掂~
回看中學,真是不一樣的世界。在學時感覺不到,可能做學生總有方法令自己快樂;現在去看不同學校,總覺其沉悶,專制;學生在課堂不是搗蛋,便是慣了悶聲不響。我有時覺得,我們是不是太愛說「乖」字?所以心目中學生、兒女只有「乖」與「壞」這兩類別?幾天前在APA的課堂與同學重看張虹的《中學》,學校專制、水皮、悶棍的印象只有增沒減。不過,說來像事不關己,自己又何嘗不是這種環境過來?
放映《中學》,張虹來了跟同學聊。放映後的討論很踴躍,最後超時。張虹也感意外,我很欣慰。
早陣子也為鮮浪潮及IFVA做評審,看了不少短片。似乎短片賽現都依賴浸會、城大,IVE、APA以至理工的學生作品,其他業餘拍片的只佔少數。然後這個星期天是評論學會大獎,明年初是金像獎,可能還會參與南方都市報的傳媒大獎,不過我看港片太少,而且有bias,不算熱衷也不大期待,但也會盡量把要看電影看完。
頗期望明年5月的「T4」。09年還有其他事情,但願一切順利。祝各位新年快樂!

二女快兩歲,可愛像我。
08年就要過去,不是做甚麼回顧,但自己的生活確實有點不同。有朋友不知道,我去年12月已辭掉HKU的工作,08年是自由身份,在家工作,弄女為樂。但9月開始,因為要負責APA三個課程,又要看電影,偶爾寫東西、打機甚麼的,即使在家,也談不上閒賦。後來乾脆不用任何instant messenger了,blog的更新亦少,為了備課很多時沒好睡。
自由身份,最好是時間彈性。十多年來的辦工室工作,無論性質幾有趣,都少不了「交人」的義務,一星期五天的朝九晚七(最起碼)賣給老闆,這是打工的悲哀。自由工作,星期四我一定去戲院,也愛四處找吃的,想去便去,有時找朋友聊天,留在家則湊女。壞處呢?當然是收入少了,從前正職又兼職,錢多身痕,常想買新hardware;今年呢,買碟也謹慎。不敢縱容買欲,非必要的花費可免則免。約朋友盡量在九龍,不想過海花十多元車費。
在APA兼職幾年了,開心是偶爾有同學鼓勵,但機會當然少。更大的滿足感來自當中自學,即使同一個課,每年再準備的時候都有很多新發現,面對不同班的反應也不一樣。當然,教書令人沮喪的時候更多,那些不說了。
今年下半年有個關於紀錄片的課,與同學一起看紀錄片的發展,讀了一些書及看過不少經典。學期差不多完結前,同學以兩人為一組分成十組,報告十套我選擇的紀錄片(由九十年代到二千年後)。報告超時了,原來五個小時的課上了七個多小時。但時間其實過得快,因同學介紹的紀錄片引發了熱烈的討論,由紀錄片的作法到不同影片的議題,感覺極充實。這課節的質素很高,真正的教學雙長,令人如沐春風,這些年來可說絕無僅有。
同時間我也繼續電影的插科打諢,比如每月在BC放戲及討論,定時候逼自己細讀一部電影,跟別人分享--也實在感謝幾年來每月都來捧場的影迷朋友。然後還有其他的講座,一般在資料館舉行。年內也有好幾次入中學的,又是與別不同的體驗(為甚麼說「入」學校?好像深「入」虎穴?或說明學校與世隔絕?所以才要「入去」?)。12月我在東涌一家中學上了四節影評工作坊。學校很隔涉,每次都要打車。有幾個中四男生極好動,上課時不安於位,放學見到校長開車離去,會跟在後面大聲呼叫「搞錯呀校長唔車埋我地!」然後他們幾乎一起想到,說要「GTA」校長部車。真係掂~
回看中學,真是不一樣的世界。在學時感覺不到,可能做學生總有方法令自己快樂;現在去看不同學校,總覺其沉悶,專制;學生在課堂不是搗蛋,便是慣了悶聲不響。我有時覺得,我們是不是太愛說「乖」字?所以心目中學生、兒女只有「乖」與「壞」這兩類別?幾天前在APA的課堂與同學重看張虹的《中學》,學校專制、水皮、悶棍的印象只有增沒減。不過,說來像事不關己,自己又何嘗不是這種環境過來?
放映《中學》,張虹來了跟同學聊。放映後的討論很踴躍,最後超時。張虹也感意外,我很欣慰。
早陣子也為鮮浪潮及IFVA做評審,看了不少短片。似乎短片賽現都依賴浸會、城大,IVE、APA以至理工的學生作品,其他業餘拍片的只佔少數。然後這個星期天是評論學會大獎,明年初是金像獎,可能還會參與南方都市報的傳媒大獎,不過我看港片太少,而且有bias,不算熱衷也不大期待,但也會盡量把要看電影看完。
頗期望明年5月的「T4」。09年還有其他事情,但願一切順利。祝各位新年快樂!

二女快兩歲,可愛像我。
2008/12/12
電影演講montage
YouTube變了闊銀幕真是好看得多,下面這段影片便是一例。
標題是兩分鐘內看四十段電影的啟發性演說,剪得不錯呢,電影這樣子看總是很吸引的。魔戒、Braveheart及Troy的戰馬演說何其相似。我看這些電影時就不明白,如此空曠的戰野,將士面對這麼多部屬,一面騎馬一面訓話,又沒有咪高峰,到底有多少人真正聽到?
標題是兩分鐘內看四十段電影的啟發性演說,剪得不錯呢,電影這樣子看總是很吸引的。魔戒、Braveheart及Troy的戰馬演說何其相似。我看這些電影時就不明白,如此空曠的戰野,將士面對這麼多部屬,一面騎馬一面訓話,又沒有咪高峰,到底有多少人真正聽到?
2008/12/11
《女人不壞》的Apple
剛看了《女人不壞》,像《深海尋人》一樣,嫌影片略長、最後沒完沒了(120分鐘)。前半段則輕快,印象還好。三女角中,周迅及桂綸鎂皆好看;張雨綺遜色,一來她聲線不行?(好像都是找人配音),二是強者角色演來頗牽強;但細號襯衣突顯的堅挺身型倒毋容置疑。
徐克的風格也夠趣怪的,然有些鏡頭很漫畫化、加上電腦效果,驟看似沉迷CG不拔的周星馳。如玻璃樽旋轉的主觀鏡、被車撞上半天的人群、張雨綺出場眾男下屬目定口呆的表情,甚至連《功夫》的「波板糖」也在鏡前曇花一現……
《女人不壞》令我想起早前在網上讀到北京Apple一則消息,說徐克在北京Apple shop介紹影片的後期(詳見此)。時為今年8月3日,適值奧運舉行前席,徐導大概是為了後製、宣傳及看奧運等一舉多得吧。《女人》全片說國語,在北京取景,只有馮德倫及方中信兩個香港演員,感覺卻是這些年來合拍片中看得最順眼的,不造作,也沒土氣。可能因為於徐克風格跳脫,令《女人》帶有(他)昔日港片的影子。
《女人》是徐克繼《深海尋人》後另一部數字電影,這方面國內Apple網有專題報導(見此處或下圖),清楚交代了影片拍攝、剪接及後製的器材。



Apple的點綴固然可圈可點,《女人》寫北京的富裕一族,周迅及張雨綺分別是專業人士及大集團老闆。難道她們用「聯想」筆記本電腦?有甚麼比Apple的簡約造型及象徵的時尚品味更優勝?最重要是Apple乃國際名牌;就像張雨綺某個特寫背後是巨型Dior的霓虹廣告。Dior與Apple,是國人的生活追求典範。
然而作為贊助商,Apple似乎並非「獨家」。片中某個會議場景就同時出現Apple、Compaq及HP等牌子的電腦。反而國內飲料品牌就有vendor machine的「硬銷」特寫(還要動用最人氣的桂綸鎂購買產品及扔出去搶鏡)。說到底,銀幕「產品廣告」無孔不入之餘也得兼顧格調及taste,華語片由多年前《天下無賊》到今天《女人不壞》,都仍維持在「肉麻硬銷」及「有奶是娘」階段,論sophisticated難望荷里活項背。或許《女人不壞》真正欠缺的,是一條5th avenue。
2008/12/05
A symbol of what?
"How does it feel to be a symbol?"
"A symbol of what?"
終於看到預告片,五小時的第一部份,好吸引。
美國一月公映,英國二月,日本三月。睇香港個衰款,四月電影節有得睇也偷笑。
details: Must Watch: Finally, A ‘Che’ Trailer in American
"A symbol of what?"

美國一月公映,英國二月,日本三月。睇香港個衰款,四月電影節有得睇也偷笑。
details: Must Watch: Finally, A ‘Che’ Trailer in American
2008/12/04
三條窄路
崔允信的《三條窄路》編劇是麥欣欣。這陣子我愛說的爛gag,是本地獨立片原來流行「麥x欣」,先有《蝴蝶》麥婉欣,然後是《烈日當空》的麥曦茵,再來是《三條》的麥欣欣。
看《三條窄路》,有多年前看崔允信《憂憂愁愁的走了》的感覺。兩者我都喜歡,覺得都是為時代發言,講商業片沒興趣的故事。《三條》甚至比《憂憂》更貼近社會脈搏,劇情含沙射影,可跟現實對號入座。七一、天星皇后、喜帖街連串事件後,社會不滿、民間抗爭的勢頭湧現,獨立電影是不是找到新落腳點?錄影力量不愁寂寞了,今天連影意志的劇情片也左傾;-)。題外話,影意志及亞洲獨立電影節漸見草根,百老匯電影中心及其亞洲電影節則意無反顧搞形象及中產,兩者相去愈遠。無他,說到底百老匯不也是盤生意。
崔允信獨立影片的主角,從憂憂愁愁的帥哥余文樂,換成令人肅然起敬的論政牧師廖啟智。《三條窄路》一次過網羅社會不同階層:把名咀、古惑仔、差佬、牧師、娛樂攝記、一樓一、公安等人物扯進大集團的醜聞,借虛構事件批評媒體沒有專業操守,香港財團草菅人命,保守教徒見利忘義。我覺得《三條》「勇敢」,不是說怕得罪甚麼權貴(誰會蠢到自認是片中的PK有錢佬或雜誌老總?);乃是影片題材吃力不討好,但崔允信卻一意孤行,銳意以《三條》為時代立傳。
只有警隊madam包庇事件那段,我有點看不出所以然。
《三條窄路》像國外著名的political thriller,這類型在香港很稀有。影片某些場面的剪接讓我想起索特保的《毒網》(Traffic),但《三條》的攝影有點模稜兩可,時搖時不搖的。眾角色中,廖啟智演的牧師集正義、耐心、勇氣於一身。如果教會的牧師都是這樣的,我一早信耶穌了。
關於「亞洲電影節」的是非,我聽過影意志及百老匯解說不同的版本,固然也是各執一詞,最後難以判辨。無論如何,分手已成定局,影意志跟百老匯各奔前程。影意志獨自舉辦「亞洲獨立電影節」,今年初見,選片雜亂像個cult片秀,教觀眾不懂取捨(除此以外網頁也做得不好,查找資料及網上購票都不方便,但這問題較次要)。選片雜亂、良莠不齊,是不是要同時兼顧「亞洲」及「獨立」兩條戰線而力有不逮的後果?

崔允信獨立影片的主角,從憂憂愁愁的帥哥余文樂,換成令人肅然起敬的論政牧師廖啟智。《三條窄路》一次過網羅社會不同階層:把名咀、古惑仔、差佬、牧師、娛樂攝記、一樓一、公安等人物扯進大集團的醜聞,借虛構事件批評媒體沒有專業操守,香港財團草菅人命,保守教徒見利忘義。我覺得《三條》「勇敢」,不是說怕得罪甚麼權貴(誰會蠢到自認是片中的PK有錢佬或雜誌老總?);乃是影片題材吃力不討好,但崔允信卻一意孤行,銳意以《三條》為時代立傳。

《三條窄路》像國外著名的political thriller,這類型在香港很稀有。影片某些場面的剪接讓我想起索特保的《毒網》(Traffic),但《三條》的攝影有點模稜兩可,時搖時不搖的。眾角色中,廖啟智演的牧師集正義、耐心、勇氣於一身。如果教會的牧師都是這樣的,我一早信耶穌了。

2008/11/28
Ming's Choice Dec 2008
明明是好戲 2008年12月
《地球停轉日》(1951年版)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1951 version)
1951 USA b&w 92mins English with English subtitles
日期:2008年12月28日(星期日)
地點:Broadway Cinematheque
時間:2-5PM
奇洛里維斯的《地球停轉日》,是1951年的科幻名片新版。
新、舊版《地球停轉日》的最大分別,在於五十年代的原作只是黑白B片,幾乎在攝影棚完成(片廠製作的例行事)。2008年的版本,科幻片在CG特效的推波助瀾下,都成了年度檔期巨製、blockbuster,擔綱的皆一線荷里活巨星。
有興趣看看兩者的差別?新版12月中在港公映,舊版在月底這個小型活動放映。據說,新版十分終於原著,但外星人向地球人示惡的武器upgrade了(還用說?CG嘛)。舊版雖然成本輕,但影片對當時核子年代及冷戰的影射、外星人苦口婆心對人類的勸告,五十七年後依舊可對號入座,比如這兩句對白:外星人對小孩Bobby說:「他們(外星人)不會發動戰爭」,Bobby:「這個主意倒不錯。」
不能不說,1951年的《地球停轉日》,導演是《夢斷城西》的Robert Wise,配樂是《大國民》及希治閣影片的Bernard Hermann。
trailer:
《地球停轉日》(1951年版)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1951 version)

日期:2008年12月28日(星期日)
地點:Broadway Cinematheque
時間:2-5PM
奇洛里維斯的《地球停轉日》,是1951年的科幻名片新版。
新、舊版《地球停轉日》的最大分別,在於五十年代的原作只是黑白B片,幾乎在攝影棚完成(片廠製作的例行事)。2008年的版本,科幻片在CG特效的推波助瀾下,都成了年度檔期巨製、blockbuster,擔綱的皆一線荷里活巨星。
有興趣看看兩者的差別?新版12月中在港公映,舊版在月底這個小型活動放映。據說,新版十分終於原著,但外星人向地球人示惡的武器upgrade了(還用說?CG嘛)。舊版雖然成本輕,但影片對當時核子年代及冷戰的影射、外星人苦口婆心對人類的勸告,五十七年後依舊可對號入座,比如這兩句對白:外星人對小孩Bobby說:「他們(外星人)不會發動戰爭」,Bobby:「這個主意倒不錯。」
不能不說,1951年的《地球停轉日》,導演是《夢斷城西》的Robert Wise,配樂是《大國民》及希治閣影片的Bernard Hermann。
trailer:
2008/11/27
謝夫布烈治官網
沒見過這種明星官網,謝夫布烈治的Jeff Bridges.com。
都由謝夫塗鴉及手寫文字組成,查WIKI始知他原來是cartoonist。官網所見,他手繪風格豪邁,手寫語句真率,乃性情中人。
每頁都圖文並重。click「latest」部份,有他新片拍竣的消息,有他看牙醫的趣事,有他父母愛情故事書本的連結(謝夫的已故父親Lloyd Bridges也是荷里活演員,我記得他年青時在《HIGH NOON》演窩囊副警長,及老年演《Hot Shots》之類笑片)。
「latest」中一部份是《Iron Man》的工作照,謝夫從《Starman》開始愛拍電影花絮。《Iron Man》這輯是黑白panorama照片,配上謝夫的手寫說明,好看好玩。照片不知出自甚麼器材,攝影朋友若知煩轉告。
他提到這個官網的留言板,有這樣一段體面說話:「I enjoy checking out the guest book + message board from time to time. I can't respond to your messages, but they make me smile + occasionally go like this...」然後是幾個表情趣怪的公仔。不是他FANS,讀了這段話都迷他喇。
謝夫官網給我兩啟示:從前說過謝夫幾乎沒演個一部壞電影。今天從官網看到,他為人直率坦誠,也十分talented,多少年來在荷里活屹立不倒,不無道理。我也太迷信技術,這些年來覺得網站太多,沒有RSS、沒法給用家subscribe便不可為。今看到謝夫官網,簡單的超連結、手寫文字,全GRAPHIC,回到以FRONT PAGE逐頁硬砌的「手作仔」年代。但謝夫官網的個性及新鮮感強多了,也比今天技術形的網站可愛!

每頁都圖文並重。click「latest」部份,有他新片拍竣的消息,有他看牙醫的趣事,有他父母愛情故事書本的連結(謝夫的已故父親Lloyd Bridges也是荷里活演員,我記得他年青時在《HIGH NOON》演窩囊副警長,及老年演《Hot Shots》之類笑片)。


謝夫官網給我兩啟示:從前說過謝夫幾乎沒演個一部壞電影。今天從官網看到,他為人直率坦誠,也十分talented,多少年來在荷里活屹立不倒,不無道理。我也太迷信技術,這些年來覺得網站太多,沒有RSS、沒法給用家subscribe便不可為。今看到謝夫官網,簡單的超連結、手寫文字,全GRAPHIC,回到以FRONT PAGE逐頁硬砌的「手作仔」年代。但謝夫官網的個性及新鮮感強多了,也比今天技術形的網站可愛!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