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28

Is that all there is? 5 of 6


這一節的開始,Lindsay Anderson繼續與David Sherwin討論劇本。其中最讓影迷好奇的,是他們提及的《假如...2》。《假如...》作為1968年的激進代表,倘若真是在九十年代弄出一個續篇,不知道是甚麼葫蘆甚麼藥。

Lindsay跟David說派拉蒙不會對《假如2》有興趣的,他說他們正在拍攝《The Browning Version》(另一部以學校為題的影片,劇本改自1940年代的舞台劇),Lindsay說將由Ridley Scott執導(言詞間帶些輕蔑,但不大肯定是對劇作還是Scott)。但《Browning》最後並非由Ridley執導,也許是中間換了人。Ridley是影片的監製,Mike Figgis才是導演。

Lindsay與David談過劇本後,剪了一個很好玩的場面。如果那是當時英國電視尺度所容許的,我知道我下半生應該為本地廣播、言論自由爭取甚麼了。

接下去是Lindsay接受針灸治療,到醫院輪街症,為心贓照超聲波。然後拍他繼續舞台創作,與工作人員討論燈光設計及配樂。這一節的最後部分,Lindsay介紹了他的弟弟Murray Anderson出場。Murray跟Lindsay一樣直腸直話,這段最特別的是,Lindsay在弟弟說話之間剪上他們年青的黑白照片。甚麼旁白、文字都沒有,這組蒙太奇蘊藏的意思比一切解說來得豐富。

2007/11/27

高清第七封印

這是不是第一隻高清影史經典?

英國的影碟寶號Tartan出版,12月3日正式面市,盛惠29.99英磅。

一直懷疑,經典要高清嗎?有些經典連source都不清,菲林都是斷斷續續的,談甚麼HD?最大問題,不是故意向科技說不,而是高清代表了「標清」的末落、軟硬件的改朝換代。老實說,看《第七封印》,480線跟720線跟1080線有甚麼大分別?1080線會令你更加感動嗎?1080線的Blu-ray會比480線的DVD多一倍的賺人熱淚?軟硬件的改朝換代,代表我們那些DVD藏貨一天會完全outdated,跟過去的VHS及Laser Disc同樣命運。Tartan這個label,十多年來也經歷了由錄影帶到影碟,由analog到digital的不同世代。

電視、電影的解像度越高,跟節目的水準及智商越成反比。12月31日香港實行數碼廣播,屆時全城一片高清熱。頂,難道睇「同事三分親」都要1080線才開心?

昨晚無聊,竟然在有線電視看完整套《Last Action Hero》(1993)。當年在影院,其中一個驚喜處是影片末段,《第七封印》的死神從戲院走出來。今天回看才知,原來演死神的就是後來《魔戒》的甘道夫Ian McKellen,那個甚有大將風範、說話鏗鏘跌宕的男同志。

2007/11/23

Jennifer@The Kingdom

剛看完《The Kingdom》。好想買一套完整的《Alias》,從頭到尾重溫JG在成名作的丰采。
專業人士look
五尺九的Jennifer Garner,骨架粗肩膊寬,線條硬淨有戰鬥格,既是法醫又可徒手搏擊。走在三個男人之間一點都不輸蝕。特別喜歡裂咀露出牙肉的笑容;到了剽悍兇狠時,Garner又完全交足貨。好掂!
出差look,你睇JG型到
《The Kingdom》的hand-held也厲害,坐我後排的幾個妹妹仔嚷著說頭暈(我慣了坐戲院第四或五行)。越來越發覺世上有兩種人,一種會暈一種不會。不會暈的可看Michael Mann的電影(多年前拍拖看《The Insider》,女友看完電影吐了,是我畢生最失敗事件之一),今天Mann監製的《The Kingdom》一樣多手搖鏡,自己看倒沒所謂。不會暈的人還可以打first person shooting遊戲,這也是我的至愛。有朋友從來不打FPS,一打就暈。我上星期去買Wii的《Super Mario Galaxy》,黃金的老闆娘都大力推薦,不過她自己無福消受,因為她也是逢3D game都吃不消。所以會暈的人不能看Mann的電影,也不能打fps。
挑戰沙地男權look
對了,我一面看《The Kingdom》,一面想起同樣刺激的《Call of Duty 4》。《The Kingdom》在片頭花這麼多心思講沙地石油的前因後果,在我等淺薄影迷眼中不外又是一部打機電影。跟玩game不同的是,Garner的身裁可信得多。

Ben Affleck真本事。

Jennifer Garner官網:http://jen-garner.net/

2007/11/21

Is that all there is? 4 of 6


哈哈,越來越覺得這個短短電視片,在YOUTUBE上被剁成六小片,很有意義(題外話,我已下載並自製成一只dvd了)。幾乎每一小節都獨立,都言而有物、代表了Lindsay Anderson的追求及原則。原因也許是,這作品看上去像隨意,實則結構完整。

這一節,Lindsay談的是John Ford。

Lindsay說:電影導演有兩類,一類是專業的,能洞察一切主題;第二類是詩人的,能夠把所思所感、價值觀跟帶到電影之中。John Ford是兩者兼具,既專業,又富詩意。

Lindsay與影評人Tom Stucliffe談及他的影評寫作,他把自己的文章都頗有系統的剪存。Stucliffe與Lindsay談及一些電影口味的話題,如Lindsay是不是討厭大衛連的電影,米高飽華的事業是不是自《Peeping Tom》後已告一段落等等。

間場剪了一個Ron Howard的電視訪問片段(一直覺得Ron Howard這副猶如智障的長相怎可能是個好導演),Howard說他不希望拍沉悶的電影。但你知麻,《達文西密碼2》很快會來到我們中間。

此段的最後,另一重要人物出場了:David Sherwin,他是Lindsay三部最重要的電影包括《If...》、《O Lucky Man》及《Britannia Hospital》的編劇。David的第一句「台詞」是:These scripts are bloody heavy。
要諷刺體制,有甚麼比向醫院開刀更好?上面是瘋狂影片《Britannia Hospital》的劇照。

(Is that all there is? 六之四)

2007/11/20

Is that all there is? 3 of 6


Lindsay Anderson的紀錄片第三小節。

他跟一個在BBC工作的朋友聊,聊到最後扯到朋友拍攝的影片上。
"Why do you make these flms?" Lindsay問。
"Make people think what's going on." 朋友答。
"Do you think people really want to think?"
"Some people."
"Not the kind of people we make films for." Lindsay最後說。
朋友無語。

鏡頭一轉,Lindsay與另一個當演員的朋友喝酒。他那被攆出學院的姪兒走進來,甫坐下就翻轉椅子跌倒在地上。Lindsay與朋友哈哈大笑,姪兒心心不忿,把紅酒傾倒在Lindsay的額上,然後氣沖沖離開。真有趣,一個自拍的仿紀錄片為甚麼會包括這種小節?
永遠都笑死人的《Life of Brian》
最得我心的小節,是Lindsay的清潔女工一面在廚房洗碗,一面唱Monty Python的"Always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Life"(Monty Python加上Lindsay Anderson,已教我對大英帝國嚮往不已)。女工唱著,Lindsay要糾正她,請她第二次唱副歌時聲調要提上去。但她最後仍弄不明白。Lindsay跟女工扯起雜誌的封面,他說不喜歡米高堅。米高堅雖是好演員,但頭髮不好看。(好正!又夠閒話家常,又可插人)

最後一part是Lindsay與秘書小姐談話。藉此帶出Lindsay的劇場作品。他又感歎,搞電影的不懂劇場,劇場的不懂電影。

套用《他來自江湖》何金水經典台詞:林賽(Lindsay)語錄,句句入肉。

(Is that all there is? 六之三)

2007/11/19

Is that all there is? 2 of 6


Lindsay Anderson在超市外碰到一個兼職售貨的朋友,跟她談了一些劇本的問題。

這十分鐘最要命的,是Lindsay把消費者到超市購物、貨品琳瑯滿目的鏡頭,跟第三世界饑民的無聲片段硬生生剪在一起,變成離奇的montage。呈現出古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意象,Lindsay這個人有時真是「絕」。

這部份有幾個人物出場,其一是Lindsay的外甥Alexander Anderson。他一副懶洋洋的姿態,無所事事,被學院撵了出來。鏡頭下他與學院職員通電話,討論小額錢債問題,此pk尚有下文。
Bernard Kops
另一是年紀老邁的劇作家Bernard Kops。某天他在Lindsay家作客,Lindsay與他談起了創作與飯碗的問題。真可憐,一個由五十年代開始寫作的人,一把年紀仍要硬著頭皮打電話去追稿酬。令我想起梁寶那著名的「藝術家不是開善堂」控訴。全世界以創作為志業的人,是不是都會碰到一鼻子灰?終生受冷待及剝削?

最後一個是演員David Sterne。David跟Lindsay談的,也是出路及飯碗的話題。

(Is that all there is? 六之二)

Mr. Kam Kwok Leung on Lions for Lambs

《Lions for Lambs》坊間有兩派不同意見。下面是甘先生的電郵絮語,兼談《Eastern Promises》的身體。得他同意載貼於此。我尤喜歡最後幾句!妙哉~
Dear 家明哥哥,
我除了"Lion for lambs"也看了"Eastern Promises"。
這些電影,在十五年前左右,怎也說不上難能可貴,但在今天,拍的和看的,都好像涉嫌冒犯了羣眾的興味和時光。
連美國較入流的電影文字,要彈賅前者不打緊,但都用上消費指南的用句....... "一味講野,得兩場戰爭".....連質疑背後那一派的政冶背景都費事.......
後者裏頭Viggo Mortensen的肉體,才是"色戒"易先生起碼應有的巖纔和滄桑。老鼠或大象都一樣,身體經過生活戰鬥,就會留痕。女人更加,嘉芙蓮丹露或林青霞,男人都會喜歡她們熄了燈才脫衣。
Kam

延伸:舒琪談《命運迷牆》

2007/11/18

Never Apologize: a personal visit with Lindsay Anderson

剛讀《Sight & Sound》始知這紀錄片,原是Malcolm McDowell的talk show,根據他多年來與Lindsay Anderson的合作瑣事而來。最近被改編成電影,真難想像,一部McDowell的棟篤笑影片,片長111分鐘,在IMDB投票的網民雖少,卻竟然有9.9高分(詳見此)。《Sight & Sound》短短的影評,也有很好的評價。
《Never Apologize》說的當然是Anderson本人,對這個火爆的左佬而言,道歉是軟弱的行為。

這部電影有個不錯的官網,資料十分詳盡。還包括幾個McDowell笑話的片段(按此)。其中兩段是跟他與Anderson的1968年的經典《假如...》(If...)有關的。
看完官網的片段意猶未盡,到Youtube打入「Lindsay Anderson」。不查猶可,一查才發現,Lindsay Anderson那部1993年以自己為題的mockumentary《Is that all there is?》已給有心人放上網。這個作品,在Anderson離世的1994年開始我就聞樓梯響,今天竟然終在Youtube上完完整整的看了,十分十分喜歡!上載的朋友按Youtube上載的限制,把影片cut成十分鐘一段。湊巧每段都有好玩的地方,之後幾天我可逐一放到此處,再補充一些自己的想法。下面是第一段:

在頭十分鐘,Lindsay Anderson幾乎沒有說話。鏡頭拍著他的起居,表面很尋常,實際也有諷刺的地方:比如剪上Richard Donnor及他的《轟天炮3》的片段,顯然是Anderson對這類反智電影及其報導充斥媒體的無聲控訴。Lindsay Anderson浸在浴缸,打量牆上自己作品的電影海報,多年前曾讓他獨當一面;但對1993年七十高齡的Anderson而言,不但是俱往矣,更有點「革命尚未成功」的隱歎。這mockumentary拍攝的一年後Anderson便去世,今天回看,不少片段都有遲暮之感。
這頭十分鐘,有個自嘲之處。Lindsay Anderson在書店看見他的二手書《About John Ford》,向店員打探一下情況,再問「你想我簽個名嗎?」店員支吾一下,說沒有簽名的版本會更易賣出,Anderson於是識趣走開。他一直很鐘愛John Ford的影片,這本亦是關於Ford很出色的評論書。看著那《About John Ford》的封面,我想起過去年多兩年來,我一直佔據著HKU圖書館那唯一一本,不斷借完再續。他這自嘲小節,我覺得份外親切。

《Never Apologize》的官網:www.neverapologize.com/

(Is that all there is? 六之一)

2007/11/17

AVP Requiem:必爛無疑?

有冇咁痴線?好地地兩隻野又要混種,變成PREDALIEN!
說也奇怪,我不是在網上看到AVP2的消息,而第一次留意到竟然是在旺角的金聲戲院。甚麼時候開始,荷里活續集電影不是在公映一年前已經沸沸洋洋?沒有網站及媒體的鋪天蓋地宣傳,卻竟然是地區戲院一張不動聲色的海報?(海報設計,把兩隻野圍住地球,又畫公仔畫出腸兼夾奇醜無比。)
上網找才知道,官網早有了,不過資訊並不多。但電影在12月就要上畫,這可能是Alien或Predator續篇最兒戲的宣傳。

估計可能是影片太爛,所以像第一集的AVP一樣,在美國連影評人的放映場都SKIP了,免給罵個狗血淋頭。
好核突的造型啊,點對得起Giger呀?
反正電影都會收錢,無數案例證明影評對電影的票房沒有絲毫影響。《AVP1》是一例,《達文西密碼》是另一例。

天呀,我可是Alien,Predator兩franchise的huge fan啊。今天看著他們如此折墮,變成一部猶如《黑色星期五》或《猛鬼街》的B片,真心痛。

最可悲是甚麼的,是為了搵錢而不昔打破系列的特色及延續的可能性。比方《Alien 4》最後Riply與Winona Ryder那機械人的太空船,流落到地球,這可是Riply闊別地球多年後的重臨啊(從《Alien 1》開始她就沒有回家)。到底會發生甚麼事?為甚麼地球是一片頹垣敗瓦?這是全世界Alien迷都關注的話題。今天有了《AVP2》,比《Alien 5》早一步在地球都市大廝殺,簡接印證《Alien 5》的成數是零。

算了,《AVP1》把人類文明與Predator扯上關聯,把Predator寫成一隻叫人同情的怪獸,已經叫人笑破肚皮。

trailer:

官網:http://www.avp-r.com/ (好意思,還用Alien第一集的「In space, no one can hear you scream」來宣傳。)

2007/11/16

Naomi@Eastern Promises


都知自己格衰,見到《Eastern Promises》貴為三級,知道有最喜歡的Naomi Watts,就急不及待入場。連之前計劃好要看《魔術男》都放棄了。捧朋友場麻,再遲一些吧(昨天才知百老匯已落畫)。呵呵,你一定又說我disgusting。

就是麻,是Naomi Watts呢!心以為,即使沒有《Mulholland Dr.》那豪邁奔放,也許會是《21 Grams》的驚鴻一瞥呢!

我真是去了解過的,在IMDB上看到《Eastern Promises》是「Restricted」級別,原因之一是「nudity」。但看完電影才知道,的確是有清清楚楚的正面全裸,不過不是Naomi,而是Viggo Mortensen,Oh...。不過那是好厲害的一場裸戲,觀眾眼巴巴看著他在澡堂一絲不掛手刃敵人,COOL!芝加哥的Roger Ebert說,也許會像《密探霹靂火》(French Connection)的追車場面成為經典一樣,《Eastern》這場殺人戲會冠絕同類型場面,多年以後都會被人談論。

Cronenberg上一次《The History of Violence》還有幕精彩的樓梯love scene。對了,《The History of Violence》有兩幕夫婦的床戲,一幕由妻子穿制服誘惑丈夫,一幕由丈夫出擊,猶如強暴,突顯了Mortensen在片中前後兩副不同性格。Cronenberg永遠是色慾、殘暴、血肉元素的調配高手。

Naomi Watts這次換了一口鏗鏘的英倫口音(故事背景是倫敦),不算很耀目但有另一種鄰家女孩的清秀。她是助產士,對白交代她曾流產。看著醫院的嬰兒,她會悄悄垂淚。結局她救回了俄羅斯的女嬰,帶回家中把她撫養成人。想不到,由一個割喉的恐怖鏡頭開始的《Eastern Promises》(在電影看割喉場面算多,那可是我見過最可怕的一個),最後竟然回落到motherhood。Cronenberg及Lynch,兩個David,你都估佢地唔到。

湊巧的是,現實中的Naomi真是快為人母了。

Naomi Watts的官網:http://naomiwatts.org/

2007/11/15

惡搞《24》Pilot

朋友傳來網上video,說是電視片《24》1994年的episode。還以為是甚麼,原來是個「惡搞」的偽pilot。

這些年不少電影都講求完善的通訊設備,沒有寬頻internet、手機、GPS、衛星通訊甚麼的,好多動作片都不可能發生。奇洛里維斯1994年的《生死時速》(Speed),也許是開通訊動作片先河的電影。整部影片就看著他拿著通話器材在說呀說,沒有演戲對手又要故作緊張,再難搞的事情、恐怖襲擊都是靠對講機或電話去把它迎刃而解。

這個《24》的偽pilot就開通訊設備玩笑。主角沒有手機,只有call機,於是緊張關頭仍要找電話覆call,電腦行的是Windows 3.1,連Win 95也沒出來,介面已經很笨拙;上網更是dial up,主角在連線時那modem的嘟嘟聲響,差點把恐怖份子也驚動。如果真版《24》的Jack Bauer真的面對這種條件,這系列一定會是個喜劇。

這種惡搞網上短片,最好看往往是其對形式的嘲弄。像這個片的hand-held,split screen,扮real time的拍法,越對《24》熟悉的人,一定覺得它越抵死。

我有時懷疑,說甚麼十倍速年代,科技產品的life cycle又這麼短。大電影製作在決定徵用甚麼產品作廣告時,用的是那些的標準?記得有段時間,美國電影很流行Motorola的StarTac,一部十一年前的款式。今天你再重溫荷里活舊片,看到角色拿著StarTac都會掩咀笑他落伍吧?現在產品的周期更短了,而品牌如Apple跟荷里活的關係又這麼好,到底在電影中「落廣告」及call廣告的人,考慮到電影在DVD市場也許尚有幾年貨仔,他們要兼顧的是怎樣的思考?

2007/11/14

The Mist (2007)


喂,咪當佢係低能野喎。

這套戲的陣容可不少,導演是Frank Darabont,原著小說是Stephen King。這兩個人,在十多年前合作過一部十分偉大的電影:《月黑高飛》(Shawshank Redemption),我常覺得一個導演一生拍到這樣的電影算是無憾了。《月黑》是靠internet才冒出來的影片,口耳相傳,加上DVD的便利,使這部影片成為IMDB.COM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影片中名列第二,一片之下(《教父》),萬片之上。

Darabont及King後來又另一部《綠里奇緣》(Green Mile),不過迴響已經沒《月黑》那麼大。這一次,是他們的第三度合作,最有趣的,上兩次都不是King最擅長的驚嚇,這次卻是不折不扣的恐怖片。Trailer所見,影片的霧及怪物的造型,應是很官能刺激的作品。我最喜歡恐怖片、鬼片、驚愾片。我最有興趣知道,在Frank Darabont手上的恐怖Stephen King,到底會有甚麼不同?Darabont的感人絕技又如何在影片中派上用埸?這部電影會不會一洗這些年來恐怖片的頹勢?使大家從血腥得不堪入目,《Saw》、《The Hills Have Eyes》、《Hostel》等壞品味中解放出來,去看看真正見功夫的恐怖片。

很期待看到這片,不過它似乎不會公映了。實在可惜,下面是影片的Trailer。


據IMDB的資料,Frank Darabont下一部戲會是《華氏451度》(Fahrenheit 451)。原著小說室1966年給杜魯福拍成影片了。四十一年後這個版本會比杜魯福的更優秀嗎?我們姑且拭目以待吧。

2007/11/13

Batman‧Tomb Raider‧Greenaway

蝙蝠俠來港兩三天已經滿城風雨了,朋友奇夫在上星期天《明報》有篇《暗黑亂神》,十分有火,大力推薦。讀第一遍時,見到他寫Tomb Raider第二集跳IFC那一段,真是哈哈的笑了出來,即時想起那片段笨拙的東方獵奇味道。荷里活片的香港或華人,今時今日仍然漁船、鳳眼、單眼皮、唐山腔廣東話甚麼的,心裡見著已不是味兒,我們應該為電影那沒進化的世界同聲一哭。
英國的Peter Greenaway也來過拍戲,是那部《枕邊禁書》(Pillow Book,1996年),取景地點是尖沙咀樂道的Swindon書店。當時沒廣泛報導吧?記憶中只有《信報》提及並附兩張照片。不曉得Swindon知不知《枕》是關於甚麼的,會不會見到Greenaway這名字已投降?Swindon在片中被寫成一家黑店:前門書店,後門是人肉屠宰場。書法寫在人體,再把人皮割下來製成書本。時至今日,也許Swindon已不願重提舊事,不然早把Greenaway的照片貼在當眼處,像肥彭喝涼茶一樣成為顧客的集體回憶。《枕》片有回到未紅時的Ewan McGregor。老實說,即使是intellectual的大師也好,覺得影片那「東方」、「書法」還是很exotic。據說,當時的Greenaway對東方藝術很著迷,不知道現在他有沒有改變想法?他的《Tulse Luper》系列,我在HKIFF看過,是十分難哽的電影。

對了,《枕邊禁書》是《情慾色香味》(The Cook, the Thief, his Wife and Her Lover)以外,另一部曾在港公映的Greenaway電影。當時被剪得支離破碎,慘不忍睹。發行商想sell三級,雖然《枕》的男女主角也算俊男美女(女角是鄔君梅),雖然兩位都全裸示人,但說老實Greenaway電影中的nude scene及love scene怎可能太sensual?唔令人impotent都算偷笑了。

2007/11/08

那心如刀割的絞痛...


今天晚上,終於看了《密陽》,一部挖心掏肺的影片。142分鐘一氣呵成,全度妍的演出令人屏息靜氣。

舒琪的《密陽》筆記(摘錄),來自上星期天的《明報》:
「•-全度妍讚:大概再沒有第二個女演員可以有她的能力與魅力演活這個角色。她讓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申愛那份心如刀割的絞痛。
•-《密陽》不是一部反宗教的電影,絕對不是。它甚至從來沒有質疑過宗教(有過質疑的是片中的人物)。它探討的是信仰(faith)的問題。不獨是對神的信仰,還有是對人的信仰。
•-探討的意思就是提問,審視每一個可能性。信仰是一種必須經過scrutiny的自主的選擇。沒有質疑的信仰只是一種盲目的迷信。它又是一種責任的承擔,而不是一種對神的依靠或仰賴。明乎此,申愛(全度妍)皈依宗教其實只是另一次的逃避(一如她來到密陽,其實是為了逃避喪夫之痛)。她周邊的那些教徒們,特別是那個藥房的老闆娘,都是盲目的迷信者(李滄東不是沒有他的幽默感的:有什麼比藥房更適合來比喻這些把宗教當作止痛藥來販賣的笨蛋?)」
《密陽》的預告片:

全度妍訪問,惜沒有字幕。

對了,香港合拍片男性當道。每部電影的女主角都要新臉孔、都是「特別介紹」的玉女。我們就是欠了像全度妍這種女演員,也不可能拍出《密陽》這種片子。

費里尼從台北飛香港



感謝Eric傳來費里尼節目的連結,活動12月就要開鑼了。今天晚上在BC碰見公園仔,他已經開始買票。他抱怨12月費里尼及法國電影節撞期嚴重。現在大師、經典的回顧雖多,不過識貨的觀眾也不少,買不到票的事情經常發生。

費里尼的回顧9月剛在台北映過,規模比我們12月那個還要大。不是怨電影節目辦事處的項目不好,但久而久之成為一個公式,次次都是同樣的包裝及節目形式,只是海報的公仔及日期不同而已。台北的費里尼回顧,反而辦得較tailor-made,有很多類型的活動配合,包括費里尼電影的戲服及手稿展覽。放映、講座及展覽都在台北光點舉行(即台北之家),感覺比我們分散、沒個性的政府場地好得多。

最重要的,是台北的費里尼回顧,請來影評人李幼新談費里尼!李幼新一直是費里尼及阿倫雷奈的頭號粉絲。他很多文章已經說明,費里尼的作品如何偉大、如何影響了幾乎所有藝術電影。他的專書《關於雷奈/費里尼的二三事》就是厚疊疊的一本離奇文集,各種分析及比較文章洋洋大觀。李幼新本人十分好玩、文章也往往精彩。我在課堂上提及蔡明亮的作品,總鬧著玩的放上《你那邊幾點》及《不散》兩段李幼新的cameo。同學看罷,無不訝異於李幼新的爆炸髮型及騎尼打扮。有機會聽他親口講費里尼,是彼岸影迷之福。

費里尼你預備看那些節目?David與我11月在BC擺明搶食,先放《八部半》加討論。有興趣的朋友可看看BC網頁,到時來湊熱鬧。

電影節目辦事處的費里尼回顧展詳情。

台北光點完全費里尼的節目。有PDF場刊可供下載,算體貼。

我很多年前在《明報》一篇關於費里尼的鱔稿。那時藝術中心每月都有電影放映。某月就是費里尼回顧,現在已記不起是那一年了。

2007/11/07

I see the worst in people...


"Are you an angry man? Are you envious? Do you get envious? I have a competition in me; I want no one else to succeed. I hate most people. There are times when I I look at people and I see nothing worth liking. I've built up my hatreds over the years little by little. I see the worst in people. I don't need to look past seeing them to get all I need. I want to earn enough money I can get away from everyone. I can't keep doing this on my own, with these... people."

這麼多年了,Daniel Day-Lewis有沒有演過一個壞角色?

他的新作,是《一舉成名》及《人生交差剔》導演Paul Thomas Anderson的第五部長片:《There will be Blood》。Trailer中Day-Lewis那段獨白,以一口美式英語,扮演一個暴發的石油大亨,自信爆棚,目空一切,氣勢極度懾人。

There Will Be Blood的官網:http://www.paramountvantage.com/films2007/blood/index.php

2007/11/06

侯孝賢與楊德昌


怕就是怕這樣,一種大家鬥打天才波的心理。

侯孝賢與主持人就坐,兩個人面前連張紙都沒有。主持人連侯導的片目都說錯了,竟然說《光陰的故事》是他的作品。終於,餘下那兩小時,由侯導再細數一次他拍電影的經過。這種水過鴨背的經驗談,書可讀到、網上可找到。侯導早年看《沈從文自傳》而得到創作啟發的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詳。這次最大分別是由他親口說出來;再者,若主持人沒有擔當去誘導他說話的本領,就不要全程佔著台上的位置好了。

大會也許覺得,既是大師,屁也是香的,在台上說甚麼學生都有所得。但對著一班電影學生、老師的侯導,真是跟他在中央圖書館演講完全沒有分別嗎?

最可惜的是,後來時間到了,侯導沒能更仔細談他的近作(尤《紅汽球》);主持人說想同學多互動,但他竟在演講完後搶著第一個問問題。侯導回答後,就再沒有答問的時間。

演講過程中,侯導倒提到一點有趣,說為甚麼香港沒有人拍「電車」?為甚麼我們都捨棄身邊的現實東西?所言甚是。我即時想起了兩個港片電車的場面,容後再細談。

好玩的是,當天早上聽侯導演講,同一晚上在港大的課堂重溫了楊德昌兩部電影的片段:1991年《牯嶺街殺人事件》,2000年的《一一》。天啊,對上一次完整的看《牯嶺街》也許已是大學時代(當年我們幾個影迷朋友,在戲院已看上四五遍),今天重溫特別感人,看片段亦淚盈於睫。

小明「臨終」時說,這世界是不會變的,人是不會變的......。楊德昌的洞悉世情,真是令人五體投地。

對了,不知幾天下來的侯導座談,會請他談談當年一起打拼的楊德昌嗎?

2007/11/05

淺水灣酒店


朋友結婚,在淺水灣酒店宴客。她說與《色戒》真是有緣,工作的地方是片中嶺大學生的臨時校舍,結婚的地方則是王佳芝及易先生第一次約會的地點。

天台擺酒我沒去過,但草地上的婚禮我真是第一次經歷。賓客中有法師、有大學校長、也有香港的首席美指張叔平。飲宴時,張就坐在我旁邊的桌子。我看著他,一直想著《旺角卡門》中跟張曼玉坐船回梅窩的醫生男友,總是躲在劉華及曼玉這對壁人的身後,一個失焦的身影,表達出角色很謙卑及厚道的個性。

淺水灣酒店我也是第一次來。由外觀到內堂,我總是對那建築風格情有獨鍾,圓圓的小陽台、充滿昔日風情的電梯按鈕、旋轉木樓梯,樓底上的吊扇,都很有味道。

饒公為一對新人獻上墨寶,「和合百年」四個大字,祝一對新人永結同心。我也祝願他們同偕白首。

2007/11/02

Nov 2 : Visconti忌辰

Luchino Vistonci (1906-1976)

今天是維斯康蒂的101歲忌辰。

來一個靚到死的《魂斷威尼斯》(Death in Venice)結局來懷念大師。沙灘上映著一片斜陽,Dirk Bogarde盯著美少年的背影時猝然離世,比起你我他日在醫院插著n條喉管、利用儀器維持丁點身體機能至最後一刻,他的辭別不但漂亮,也是一種無比的福氣。

片段的aspect ratio不對,不過只找到這版本。

2007/11/01

侯導@浸大

喂,用咩語言,有冇主持或對談嘉賓,最後一天早上對談的影評人係乜水,都講聲丫。

抑或請到大師來就忘形了?只顧SELL大師,反正已一夫當關。

老實說,電視電影學校的名譽乜物真係惡頂,因為都是名人、吸引的不是港聞而是娛樂版,跟紅頂白的問題因此普遍至極。浸大ctv的網頁及出版都對吳宇森及周潤發大駕光臨戀戀不捨,有很多明星網頁似的大頭相,當然也有不少尊貴的卓博士的照片,有興趣的可下載當wallpaper。

侯導前一兩年的亞洲電影節來過,因為《最好的時光》。這次來,會不會集中談談他的《紅氣球》(Le Voyage du ballon rouge)、或跟Binoche合作的印象。另外,我也有興趣聽他講在台保護樂生療養院的想法(詳見此)。這些年舊區重建、清拆歷史建築又是我們這麼關注的話題。

現在單看時間表,小津、布烈遜甚麼的。很拉雜堆砌,這些話題甚麼時間談都得。為甚麼要在這時這刻頒一個榮譽博士給侯導?他這次來跟當下的環境有甚麼關係?與他的新作有甚麼關係?或許,PR應該給出一個更堂而皇之的說法,更漂亮的理由。